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不管从生理学与心理学还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游戏对于人类无疑是一种客观需要,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只有含有游戏性成分的儿童文学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这对于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过程一、温馨点击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的两部分文字组成,具有对仗工整、用字简洁贴切、含意隽永、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外国人对之称赞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乐园”。二、艺海拾贝这组对联对得可真妙啊!你知道它们分…  相似文献   

3.
“野蛮”系列韩国影视剧之所以能获得大众的青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通过制造虚拟的“童年”体验,满足了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对游戏性的整体需求,切合了当下的审美旨趣。而且在这类游戏性的作品中并不缺乏审美的高度和深度。与此同时在叙事上该类作品还呈现了其他的一些游戏性特征,如非线性、偶然性以及虚幻性等等。而中国文学从整体而言往往缺失游戏性这一维度,因此,“野蛮”系列影视剧的这些特点都将可以给我们日渐疲软的文学生产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诗就像文学园地中的花朵,一首古诗就像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古诗就像一曲动听的歌……通过学古诗文,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开拓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教学时发现,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背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特别重要的时代。近代文学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划时代转折,这个转折的意义同以往任何一次文学变革都迥然不同。由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介入,近代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几乎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格局,开始融人世界总体文学的发展潮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理解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鉴赏是一种能力,对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要求较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导致学生对古诗文鉴赏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其实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具有艺术性特质;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的文化,还具有游戏性;而作为“完整自然的生物”,儿童使自己拥有的文化获得了生态性.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是具有深度联系的,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整体.如果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这一描述,不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主观臆测,就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在自习课上看看报纸、杂志就被老师看成是“不务正业”,学生花上点时间阅读文学名篇名著更是不能也不敢。学生没有自己阅读的时空,没有更多的与文学打交道的机会,理解文字的能力当然就差,以至于许多学生的知识面窄,语言运用能力差,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施行语文“课改”来说,当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一种与“语文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位中国小学生在美国学校上课的真实经历。 美国小学五年级班上,多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小数,有时他们甚至还在练习12以内的乘除法,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6.
一、用作课前预习的“思考与练习”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者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往往在课前安排有预习提示、学习要点,文中有注释,文后则有介绍课文有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另外,一些篇幅较长文章的“思考与练习”还有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这对学生预习课文时正确理解文章思路、尽快掌握文章主旨大有帮助,至于“思考与练习”中的语音标点、文字词汇、词法句法部分,完全可以留给学生预习时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用作…  相似文献   

17.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语言学习“工具论”培养思路可能造成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维价值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审美兴趣、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的习得和培养。因此,推动大学生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少数民族文学融入文学课程教学是实现“文学共和”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突出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文学概论》来说,就是努力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想“晓声”、“识器”,必须躬亲实践,反复练习。就学校教学而论,学生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沿着“知识——实践——能力”轨迹取得的。实践范围有大小,层次有高低。在校学生的实践,主要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