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2.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拥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整体混沌性、潜意识化、诗性的逻辑和游戏性.构筑起童年特有的成长旅程和文化世界.照应于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一种性情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幼儿舞蹈的创作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云南教育》2001,(14):45-46
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儿童舞蹈可以分为“幼儿舞蹈”和“少儿舞蹈”。作为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我着重研究的是幼儿舞蹈编导这一课题。经过多年的幼儿舞蹈编导创作实践,我认为幼儿舞蹈主要有三个艺术特征,那就是“游戏性”、“童话寓言性”和“寓识于趣”的特性。在幼儿舞蹈的构思和编导过程中,我始终以这三个特征,以幼儿生活为题材,以儿童心理情趣为依据进行创作。下面,我就这三个艺术特征谈谈幼儿舞蹈的构思艺术。   一、寓教于乐的“游戏性”是幼儿舞蹈的本源性特征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是人类早期第一个本源性的文化方…  相似文献   

5.
在视“儿童”为“人”而不降格为“成人附属品”的意义上,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地区的儿童,存在着最一般意义上的一致性,这构成了儿童的本来面目.儿童不是“单面人”,儿童的本来面目亦不是单面或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在生命形式上,非特化构成儿童生命的本来形式;在内在心智上,原始创造特质是儿童心智的原初面目;在文化上,儿童显现为一个文化性存在.儿童本来面目中的这些不同向度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亦构成人类的最初面目.  相似文献   

6.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这是美术教学大纲提倡的。结合大纲精神,教师要多留心学生生活,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随时注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从中选取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为我所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天生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要有目的地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图案知识这一课时,采取的方法是“玩”与“学”相结合。我利用大家熟悉的“万花筒”这种儿童都喜爱的玩具作为教具,以新颖的课题设计“神秘的万花筒”作为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7.
儿童精神的纯真、诗性逻辑、游戏性等特质,不符合甚至相悖于成人成熟的价值标准,而儿童精神的成长又要依托于来自成人及其教育的引导。儿童精神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中容易受到忽视,早期阅读教育亦存在此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背离儿童精神,主要体现为:在观念上存在着功利性倾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离儿童的精神需求,在实施方面缺乏儿童精神的积极导向,在环境创设上缺少儿童精神的必要支持。早期阅读教育背离儿童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文化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文字”及“神童”的崇拜;究其现实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功利化;究其教育定位,在于成人本位视域下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及其精神特质。儿童精神引领下的早期阅读教育需要做到:目标的制定应趋向科学性,材料的选择应注重多样化,环境的创设应凸显陶冶性,实施的途径应强调体验性,效能的评价应考虑全面化。  相似文献   

8.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比较,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民主性、艺术性和游戏性,对现今我国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只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幼儿园教学观遮蔽了儿童的生命意义.整体性、未完成性、独特性、超越性是儿童生命的特质.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性教学、体验性教学、对话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儿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宝塔体”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游戏性文体,由于体现了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宝塔体”练习以“宝塔诗”为原型,不仅是汉字、词语,而且可以是语法、语用的有效教学工具。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宝塔体”练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来说,它又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游戏的快乐,体验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课堂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善于处理“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过程数学”与“对象数学”、“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等诸多生态因子的辩证关系.基于儿童特质和数学的学科本性,“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必须从数学本体的自然生态、儿童异体间的类生态以及儿童自体的内生态三个向度,去开启儿童的数学智慧,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教育的“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12.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勇”.“嘎”就是跳是舞的意思,“洛勇”是“孔雀”的意思,孔雀舞是傣族在盛大节日表演或者是做佛事祭祀时的一种道具舞蹈.它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有着很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它广泛的流传于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融入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艺术的表现了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孔雀这一吉祥动物的姿态,成为了最具有民族特色代表舞种之一,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逻辑推理、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对临沧市双江县傣族孔雀舞的起源、特质、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双江傣族孔雀舞起源于: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民族宗教的孕育;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就铸.它有着水一样柔和的特质.对双江县傣族有着显著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促进人们交往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的游戏性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戏性作为儿童的一种个性品质,其发展对他们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游戏性正处于严重的“陷落”状态。需要从普及“珍视童年,呵护成长”的游戏观、成长观,切实落实“减负”工作,以及适时开展中小学闲暇教育等几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是梅山民众在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明显的“蛮夷”文化的特性,又具有丰富的“和乐”文化的特质,其主要表现为:凡事随遇而安,懂得放下;为人处世更要懂得谦让与恭和、包容和仁爱;与家以和而兴、与人以和为贵、与物相生共荣、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梅山“和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卢比”是彝族对谚语、格言的统称,由于读音的差异,有“鲁比”、“禄币”、“尔比”等不同译法.“卢比”在彝语里是“智慧语”之意,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彝族“卢比”加以整理和研究,并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批判继承原则,将彝族“卢比”这一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于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文化身份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其早期代表作《玛莎·奎斯特》女主人公玛莎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生活,探讨玛莎身上寄托的莱辛复杂的个人体验,并阐释了“边缘人”的形态与精神内涵。多丽丝·莱辛自身“飞散”的人生经历,使她自身具有“边缘人”的文化气质,而这一特质对《玛莎·奎斯特》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游戏和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现代儿童玩具对儿童的自由游戏产生了种种束缚: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场所,剥夺了儿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过于注重“教育性”对“游戏性”有所削弱,使得儿童游戏产生孤独化趋向。要走出这些束缚就需要:引导儿童游戏回归自然,鼓励儿童自主找寻和制作玩具,玩具设计要体现多元化的功能与价值,把玩具作为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但是,当“回归生活”成为一种主流的课堂教学文化后,我们发现这一文化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或者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着三种不同层次:1.回归生活是为了再现生活;2.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3.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生活,创造更有价值的生活。到底孰是孰非,怎样才算真正的…  相似文献   

20.
李盛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62-64,72
生态文化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外在地体现为生态性批判话语的形成,以多元的、“青年式”的文化语境取代一元的、“老人式”的文化语境。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对创作观念的影响,赋予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现实”与“文学”以新的内涵,克服了传统“典型”手法对生活原生态造成的破坏。在文学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对小说要素“人”的传统文化功能与地位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中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内涵。从生态文化到生态性文学的过程,既是逻辑性的学理推演。也是对现实文学存在的挖掘,体现了当代文学发展新的可能与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