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孔子的“为政以德”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但主要是指治国的政治措施,核心是利民。“德”作为一种范畴和概念产生于殷代,到西周有了重大发展,标志是提出了“敬德保民”。孔子德治思想是对殷商西周以来德治思想的继承,又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为政以德”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但主要是指治国的政治措施,核心是利民。“德”作为一种范畴和概念产生于殷代,到西周有了重大发展,标志是提出了“敬德保民”。孔子德治思想是对殷商西周以来德治思想的继承,又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尚书·吕刑>集中反映了3000多年前周代的法制思想刑法有度,贤人执法,法治与德治应相铺相成,主张用刑合理适度等,同时也反映了浓郁的天命神权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文明渊远流长,在传统中国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浸透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思想,显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礼刑结合”、“德主刑辅”是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法治思想渊源。中国法制演变的逻辑,为今天我们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5.
殷商已有“德”的概念。从周公颁布的话命中更明确体现了德治思想。《左传》中,德治思想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作始终把德治思想视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治国修政的思想支柱;荐才立身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6.
《尚书》德治思想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德治思想,为历世所称道,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在于商周交替之际君权神授思想的危机以及西周时期敬天保民、重视民意的社会思潮。德治思想的内涵包括:注重民生、保护百姓;尚德慎刑、敬天爱民;做民楷模、严于律己;敬重贤能、完成美政。《尚书》德治思想给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以丰厚的滋养,也影响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7.
晏子主张慎刑,提倡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晏子“德以怀人,刑以防非”及“先施而后诛”的“刑、德”思想承继齐学传统,借鉴了《吕刑》、管子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周文献《周书》中,《尝麦》、《吕刑》两篇所记载的远古传说,包含着一个有历史内核的、系统的中国上古史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政理念的主流。王艮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要搞好德治,首先要学好儒家经典,继承古代文化的传统;要坚持"以德化民"的原则,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要处理好"刑"与"教"的关系,做到先教而后刑,并正确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此外,王艮认为修身是德治的核心,所以强化德治必须把修身看成第一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吕刑》是古籍《尚书》中的一篇,它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不少原则的雏形,而且走在世界前列。本文根据《吕刑》论述了西周穆王时的主要奴隶制法制:五刑、五罚、五过、罪刑相当等刑罚制度;证据采用、合并与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12.
"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权力与权利、法治与德治等辩证关系的创新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运动。早期法家思想受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其特点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不排斥“德治”。中期法家迫于战争的压力,废除“德治”原则,政策上具有国家主义特点,秦国因之而强大。后期法家将“法治”转向了“术治”,形成了一套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秦帝国因之而速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籍今文《尚书》中的《吕刑》,集中反映了西周时的法律制度,其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很多原则。本文通过它论述了西周如下的主要奴隶制法制:①五刑、五罚、五过、疑罪从赦等刑罚制度;②定罪重证据、合并论罪、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③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15.
桑弘羊法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思想是桑弘羊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力”、“刑”,主张完备立法和轻罪重罚,对当时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产生不仅有其历史基础,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对今天推行法治也提供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论、依法治国论、法治与德治结合论、依法执政论、和谐法治论、依宪治国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等。  相似文献   

18.
《吕刑》,中国西周时期至关重要的刑事规范,由吕侯于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前后,受王之命起草并以周穆王的名义颁布天下的,史记又称"甫刑"。此篇载于《尚书》(我国现存最早史书)中,是其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西周王朝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来源,《吕刑》就刑论刑,并非是具有刑律意义的成文法典,而只是单纯阐述了运用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要求,为古代司法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用刑之道",规范了司法活动中的行为,确定用刑的基本标准。《吕刑》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在详细论述其性质,内容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法律意义,主要在于:它为奴隶制法制模式提供了刑罚与规范对接的一般标准,确立相对统一的量刑原则,从而使司法公正成为可能,成为以后数千年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桑弘羊是一位崇尚"法治"的现实政治家,其法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天道然"的唯物主义自然定命法律思想、"以刑止刑"的严刑峻罚立法论、"法势以治"的力刑并重法治观.他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成为其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主轴,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是为当时的官营盐铁政策服务,这种重刑主义思想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传统法律思想和政治制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