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4年5月,被困在连镇的北伐军得知天京已经派出援军,便由李开芳带领一支骑兵南下接应,试图与北伐援军会合,以解连镇之围。这支骑兵有多少人马呢?历来众说纷纭,很不一致。近人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里说:“五月初二日,李帅亲率马队数千名(官报二千余骑),从正东突出”。李滨的《中兴别记》记载:“庚子,夜,连镇东岸贼李开芳率马贼二千余,由东路突围窜宁津,折而南奔”。今人郦纯在《太平天国军事史  相似文献   

2.
临清战役是太平天国北伐战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战役。太平军北伐援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失败,使林凤祥、李开芳领导的北伐军断了后援,终致最后失败,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本文拟对临清战役和太平军在此役失败的原因,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以林凤祥、李开芳为首,历时两年的北伐是太平天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太平天国史诸多领域研究逐渐趋冷相比,北伐史的研究一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自1983年太平天国北伐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召开以来,北伐史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入,此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达七十余篇,数量已经超过了以往论的总和,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期盼已久的北伐史专也已问世。本拟就近十多年来北伐史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185■—1855年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战争的成败是由多元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北伐的失败也是如此,它是多种战略要素合成的产物,这些要素在不同阶段发生不同的作用,需要严谨求实地展开横向的系统考察。据笔者分析,北伐失败的主要战略因素是:1.天京统帅部的北伐战略方针从总体上制约着北伐的全部过程作为统帅部的决策人——洪秀全、杨秀清,规定了明确的进军方向和战略目标,要求林凤祥、李开芳疾速挥师,北进畿辅,从而将复杂多变的战争简单化。洪、杨缺乏对形势的冷  相似文献   

5.
重评武汉国民政府北上与东下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出师北伐。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一九八一年《周恩来选集》上卷出版后,不少论者根据《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一文,否定了继续北伐的正确性,认为只有东征讨蒋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才是“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对一九二七年党内曾经出现的北上与东下之争,就有重新讨论的必要了。我们认为,无论东征还是北伐,都很难说是正确的决策,都不可能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派兵出师北伐,那么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呢?一般同学认为是从天京出发的,实际上稍加注意《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太平军北伐路线,就可发现出发地应是扬州。  相似文献   

7.
<正> 舒翼先生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若干史事考辨》一文,拜读后深受教益和启发。其中虽不乏精辟之论,但有关李开芳的投诚问题感到值得商榷。李开芳最后一次投诚(五月三十一日)是真降还是诈降?舒翼先生认为这是“又施诈降计”,意在乘此脱逃。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必要追述一下冯官屯被围后的情况。三月十七日深夜,李开芳率部从高唐退至冯官屯,踞险抗击清  相似文献   

8.
由河北、北京、天津历史学会合编的《太平天国北伐论文集》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25万多字,收集了1983年在石家庄举行的纪念太平天国北伐13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22篇。这部论文集的问世,是太平天国北伐史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解放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太平天国史研究成就最大,成果最多,据统计,已经出版的有关论著达3000种以上。相对之下,太平天国北伐史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到1983年以前,只发表过有关论文48  相似文献   

9.
对于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战略,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有宏论,他们普遍认为;北伐西征战略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尤其对其中的北伐战略,更认为是构成太平天国失败的首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大家罗尔纳先生也认为:“……北伐等都是大错大误。”①这种观点的来源,便是李秀成的“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认为:北伐战略和西征战略是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的成功战略,正是由于它的成功,才使得天京政权得以巩固,才出现了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盛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能力培养与测试·高一历史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北伐迅速发展连连取胜的原因不包括A.军阀间矛盾重重,内部倒戈B.北伐的路线方针正确C.北伐将士作战英勇,目的明确D.广大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考答案是A。教材归纳北伐胜利进军的几点原因:(1)国共合作的共同领导;(2)正确的路线方  相似文献   

11.
关羽北伐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丢失荆州,失去了对《隆中对》实施的基本条件。然而,关羽北伐的失败,其原因和责任却不仅仅在关羽一人身上,而是整个刘备集团对当时战略态势判断及战略决策、部署的失误。本文主要从北伐时机、北伐目的、战略部署等方面探讨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一举攻克金陵,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直接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京曰天京,……国为天国”(1)。为了捍蔽天京,太平军立即攻占了镇江和杨州,在同年的五月八日命克守扬州的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宰相吉文元等以“二万为二十一军”(2)进行北伐。太平天国的北伐,为时二年,(1853年5月8日至1855年5月31日)最后以季开芳在山东茌平冯官屯“被执,槛送清京,遇害死”(3)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东征;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防御战;天京陷落。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3.运用:通过史论结合,分析太平天国的性质、特点、历史功绩及其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北伐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伐曹魏是蜀国对外的战略总目标,也是诸葛亮苦心孤诣希冀的宏大政治抱负.对此,史家虽时有涉笔,然而却多持贬论.笔者对论者一些提法,难以苟同,现作略析,祈望识家教正. 一、与北伐相联系的战略决策——《隆中对》列宁说过,“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  相似文献   

15.
背景材料:1926年7月开始的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最重大的军事行动。北伐战争不到一年,革命形势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2006年是北代战争80周年纪念。阅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1的太平军北伐与图2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主要斗争对象和进军区域范围上有什么差异?[太平军北伐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主要进军区域在我  相似文献   

16.
高文才 《历史学习》2005,(11):11-13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规定是:(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现行教材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相比,考纲的调整幅度不小。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三个大的子目被删除;“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重建领导核心”两个子目分别被“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置换。这样的规定“淡化了知识体系,突出了主干重点”。这正是高考命题一再重申的原则。近年高考的命题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05…  相似文献   

17.
<正>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出两月,即于一八五三年五月派遣大军北伐。全军分左、中、右三路,分别由吉文元、李开芳、林凤祥,朱锡锟、黄益芸率领,意图进抵直隶后,再直捣京城。由于主、客观上的诸种因素,先遣部队进展受阻,严重失利,吉文元战死沙场。天京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不得不两度增派援军:一八五四年二月,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丞相陈仕保、许宗扬等率军往援,后败于胜保和地主团练之手;同年五月,燕王(动用“王”出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秦日纲复率军往援,又败于安徽舒城之杨家店。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它自一八五一年金田起义,就迅猛发展,其声势之大,进军之速,纲领之完备,都是历次农民起义所不及的。仅二年多太平天国就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不久,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向清政府主动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运动方兴未艾,却发生震动中外的“天京事变”,形势急转直下。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元气大丧,士气不振,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解放以后,史学家对此发表不少不同意见,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进行了分析,这是非常有益的。我认为“天京事变的发生,如果拘泥于个人责任的话,仅从个人的出身、品质、作风进行分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好象“天京事  相似文献   

19.
~~廷在抗金斗争中不要退避,故词旨在呼吁朝廷始终支持韩即将发动的北伐。李泽民同样认为辛是支持开禧北伐的,“元嘉草草”句不是批评韩北伐,而是指责张浚仓促北伐,造成了“烽火扬州路”——金兵烧杀抢掠的后果。还有一种观点是钟振振《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20.
在太平天国与丝、茶出口贸易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太平天国“严格执行了正确的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使得盘踞在上海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分子的"以采购中国丝、茶为主的出口贸易也不能不因失去了特权庇护和无法走私而受到影响".依据是,在太平军进入长江下游地区的1854年,与1853年相比,经由上海出口的生丝跌落了百分之七,茶叶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点五.另一种观点最早以英国人呤唎为代表.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搜集了中国当时的丝、茶出口统计数字,用出口额年年增加的事实,说明太平天国鼓励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