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肖林鹏  杨志勇 《体育学刊》2003,10(2):135-136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竞技体育发展观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赶超”发展观,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观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科学研判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对于统筹谋划竞技体育发展布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竞技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立足“十四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全面剖析了竞技体育发展面对的新问题、新要求,深度阐释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系统提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要立足两个发展大局、统筹两个前所未有、应对两个变化趋势,要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更好地服务新阶段国家战略大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求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打造竞技体育多元协同治理新体系,形成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局面,塑造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构架竞技体育多元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竞技体育科学化智能化发展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向高校发展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要。从1986年至今,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改革的“始发期”,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与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较,认为:新时期高校竞技体育的改革应以促成常规化的“校际体育竞赛”为切入点,带动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科研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行:它将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成功,而且有益于我国培养当代高水平“文化体育人”之事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印年代,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竞技体育进行系列的调整,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的雏形;80年代,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对竞技体育的调整和改革,强化和完善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的历程,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解读与“竞技体育强国”探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对策,通过深刻剖析竞技体育,揭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运动成绩水平,首先取决于其运动人口的数量”的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运动人口严重不足”是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体教结合”源自假问题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剖析,论证我国微观举国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变革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要求,利用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要素——“人”进行理论模型设计,从而使建构主义本体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本质论达到辩证统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出现了许多问题,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是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典型案例。剖析“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实现方式,探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我国两期“奥运争光计划”的出台动因、目标措施、历史功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奥运争光计划”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保持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为将社会公益金注入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较充分的理由、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4个方面。“奥运争光计划”在颁布和实施过程中也助长了“奥运战略”向“金牌战略”的蜕变,催生了竞技体育发展中狭隘的“金牌主义”,阻碍了竞技体育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从发挥竞技体育本身应有的社会价值来说,“奥运争光计划”在实施中还需要新思路,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化发展之路,让俱乐部为国家队工作。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我国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弊端的分析,认为“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丁燕华 《体育科研》2006,27(4):55-58
“长三角体育圈”地区应该而且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先导区,竞技体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区,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都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竞技体育中心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地。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是充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和贮备,而后备人材的贮备和培养与相关政策保证密切联系。本研究对体育的基本公共服务、特殊人才生育、外来人员子女选拔和培养、欠发达地区的运动训练和体育圈学校竞技体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长三角体育圈”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全国,影响国际竞技体育舞台。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近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基地,对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体育的发展趋势入手,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后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定位,力求使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活动技能发育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发展我国婴幼儿体育是当前婴幼儿教育中急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在界定婴幼儿活动技能发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和阐释了婴幼儿活动技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阶段性与顺序性特征,并对婴幼儿体育科学基础、体育任务和教养策略分别进行了研讨,为发展我国婴幼儿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建设初期的探索阶段;极左思想及退潮时期的艰难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蓬勃发展阶段;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场馆设施的不同特点、不同方向及对国家体育事业做出的不同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意识和观念逐渐增强,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我国不同地区数家体育健身场馆的调查、汇总、提出结论,希望能为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于晨 《体育科研》2009,30(1):1-3
现代体育是融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特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事业,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展示国际化形象的名片,是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窗口。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体育发展恰逢难得的机遇,但在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能力和人才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据此,提出上海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休闲与休闲体育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休闲与体育休闲作为一种时尚旅行于社会,同时休闲与体育休闲也是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休闲与体育休闲是发展才能,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空闲时间逐渐增多,研究休闲与体育休闲十分必要。本研究阐述了休闲与休闲时间的概念、休闲时间的测量指标及休闲体育的概念和功能,并提出了发展我国休闲体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体育法制建设是目前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研究了浙江省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体育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法规还不够完善健全。为了更好地促进浙江省体育的发展,对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分析美国高校体育产业的运作模式,指出市场化的运动机制与专业化人员队伍的完美结合是美国高校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的竞技水平,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就必须更新观念,引入商业化的经营理念,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重庆市直辖以后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步骤,为重庆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