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但再尊贵的花苗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我们又怎能不适当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离不开赏识,也离不开惩罚.合理的惩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罚权,也应该合理运用惩罚权.  相似文献   

2.
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而历史也一再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都源于家长或者师长的赏识,正是这种赏识给予他们无尽的激励,给了他们坚定的前进方向,最后造就了他们的成功。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成长道理都是不平坦的,需要孩子、家长和老师不断的尝试和体验,而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赏识是尤为重要的。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自信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佳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说赏识教育可以成就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  相似文献   

5.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官爱珠 《陕西教育》2008,(12):33-33
“赏识教育”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一个“赏”字,充满关心、充满爱护、充满激励、充满希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赏识每个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情展示出自己最为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正>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中的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潜能生",这些"潜能生"有着更好的发展前途,只需要老师给予关注和引导,就可以使他们走上长进的道路。而老师应该懂得拯救这些"潜能生",要尊重和关爱他们,能够做到赏识和惩罚的双重举措。要真正地认识学生,也要使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还要使家长清楚地看清自己的孩子,用实际的方法来彻底激发"潜能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杨多多 《山东教育》2004,(23):91-92
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使家长很头痛。面对孩子任性时的大哭大闹,有些家长采取息事宁人的方法,答应孩子要求,以求得“耳根清静”;有的家长采取冷落、打骂的方法,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知道息事宁人也好,冷落打骂也罢,都需要一个方法,方法不当,自然达不到教育效果。应该怎么办呢?这里教你几招。  相似文献   

10.
赏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惩罚是教育的另外一种手段。青少年的成长并不全靠自律,许多地方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强制。正因为这样,宗教、法律和教育都要研究惩罚的功效,以达到迅速转变学生的目的。就青少年教育而言,适当的惩罚可以使之明礼诚信、性格坚强。惩罚是用眼前的痛苦换来长远的幸福。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2.
时下,我们应该走出惩罚教育的两个误区——滥用惩罚和不敢惩罚。一方面,教师迷信惩罚的管理功能,把本应主要用在处理学生的严重问题行为的惩罚教育用得太滥,几乎用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以致惩罚存在着随意性,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稍遇严格管理就闹得惊天动地,于是家长对他们更加呵护,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正当的惩罚教育,一些家长也会强烈反对甚至上告。这样,很多教师在该进行惩罚的时候不敢惩罚。其实,这既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错了就该罚     
前段时期,教育界就“教育需不需要惩戒”讨论得纷纷扬扬、热热闹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教师,我从来都欣赏“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也从来都认可“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并身体力行。但是,是否赏识、鼓励就该拒绝批评和惩戒?宽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否宽容能解决好所有的教育问题?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敢说,唯恐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帽子,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我认为,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对了就该表扬,错了就该惩罚。我曾用宽容的方法转变过很多孩子,也曾经读到很多学生因老师的宽容而成人成才的典型事例。宽容的确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吗?  相似文献   

15.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体验批评的?批评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伴随着的是一种怕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线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离不开惩罚,离不开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对学生采用的带有惩罚意义的这种具体教育方法。以辩证的教育观看,教育离不开惩罚。赏识和惩  相似文献   

17.
张增丽 《班主任》2004,(2):38-38
开学那天,当我从学生手中接过一张张家长通知书的回执时,我惊喜地发现,每一张回执上的"家长意见"一栏都写得满满的."尊敬的张老师,感谢你一年来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和培养……""尊敬的张老师,你是一位教学有方的好老师,孩子能跟这样一位好老师上学,真是很荣幸……"家长们似乎也学会了赏识,多是赞美之词,使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徜徉在家长一句句褒奖之辞中,我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陈继红 《河北教育》2003,(10):16-16
前不久,我见到一个小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惩罚,第二天又请了家长,说这孩子学习不用功,好贪玩,要家长好好管一管。学生回到家,爸爸便大发雷霆。尽管孩子有满肚子的委屈,据理申辨,但还是吃了几巴掌。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两个阵地,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教师经常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教育问题是  相似文献   

19.
黎书柏 《湖南教育》2005,(24):32-32
美国教育家格林·奥马尔指出:“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将赏识当成一种生命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的原则的。”哈佛大学超人研究所的研究也得出“孩子的成才,关键在于激励,只要激励和赏识得法,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的结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来赏识学生呢?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时可采用下列原则和方法。一、用评价式的赏识不如用建设性的赏识14岁的明明在篮球场上练习投篮时,一开始就投中了一个3分球。他的体育老师说“:真了不起!你有敏锐的视力,不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