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咏平 《现代传播》2007,(2):104-107
社会阶层、消费需求、媒体接触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现;体现到广告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必然呼唤一个能满足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来进行微观承接,这就是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性的“广告载具”;“广告载具”提出的主要意义,即使整合传播具有了基本元素、使广告传播更具消费者导向性。  相似文献   

2.
"游荡者"是本雅明笔下的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现象,游荡者在都市中游荡闲逛,从而体验现代都市带来的短暂、瞬间的震惊和惊奇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拱廊的消失,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游荡者在当代社会披上了新的外衣,以阅听人的身份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当代阅听人经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游荡者"这一文化现象在不同阶段的的表现,去探讨现代阅听人游荡世界的方式,新媒体的"使用者"的特征,从而透过"游荡者"去窥视新媒体时代"使用者"的日常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要地回顾了台湾的阅听人研究 ,并就两岸两个较大规模的针对阅听人媒介使用情形进行的问卷调查做了比较 ,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阅听人研究提出期盼。在回顾台湾阅听人研究的部分 ,本文分别检视学术研究单位和传播实务机构的实施进程。就前者而言 ,中华传播学会搜集的近年来在台湾发表的 1 98篇论文是本文主要的分析对象。总的来说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时候 ,旨在找出影响台湾阅听人研究发展的原因 ,认为在学术圈里 ,学术权力结构厥为关键 ,而在实务单位里 ,则是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本文对于过去长期致力于探讨台湾阅听人的研究人员致以敬意 ,对于两岸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阅听人研究抱有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4.
全球传播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与传统的国际传播相比,媒介全球化将以文化为代表的“软权力”推到了核心的位置上。国际传播以政治宣传和教育为首要的目标和手段,指向特定对象国的阅听群。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而全球传播则以文化为外包装,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  相似文献   

5.
社会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阅听都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而物理空间的社会性状必然会对社会个体的阅听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会对媒介生产的阅听内容产生制约作用.移动传播兴起后,个人空间开始成为社会个体主要的媒介阅听空间,媒介阅听空间的这个转向势必对社会的信息生产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刘漾波 《今传媒》2016,(1):156-157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以物为媒"的信息传播实践,博物展示本就是一种传播活动。然而,自身临其境的时空统一被大众传媒割裂以来,传播学偏离了以"博物"作为原始讯息的实物传播研究范畴,无形中淡薄了与实物亲密接触的"聚身性"媒介,人与物之间的过程性交互体验日渐式微。近年来,文化遗产阐释的方兴未艾,带动了博物馆传播属性的再认识。传播学在微观上秉持质化与量化平衡的方法策略,与宏观上保持文化思辨的人文胸怀,为研究博物馆的传播实践带来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0.
颜美群 《新闻知识》2012,(3):45-46,103
微博作为具有多元化传播元素的一种媒介平台,近年来在重大科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的“天宫一号”发射,多家门户网站对发射全过程进行微博直播,直播报道将航天事件碎片化、通俗化、个性化、无时差地呈现给微博用户,给微博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本文试图对微博直播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比照微博与传统媒体在航天事件传播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俞超 《当代传播》2011,(1):35-36,39
本文从网络传播技术的文化分析入手,指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解构-建构"文化身份的技术暴力倾向:网络传播的解构性,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传播身份的匿名和消解,还表现在对传统大众传媒"理性"信息传播的反拨、修正和建议,以及其具有多元化、集合性信息合力的议程设置.由网络技术衍伸的传播文化进而导致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使社会文化在多...  相似文献   

12.
张庆 《东南传播》2016,(4):36-38
在大众传播时代要使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采取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艺术手法和传播技巧,经典诵读文化传播成为了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入手,论述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诉求,从审美的心理层面、情感层面和语言层面对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淼  孙亚靖 《东南传播》2012,(12):33-36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与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传播的一大特征。对于微博构筑的网络公共领域,许多学者已从微博议政、阅听人、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析与解说。本文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为契机,以"网络315微博投诉——315即将到来之际,新浪财经邀请您参与微博维权活动"为案例,对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微博参与情况这一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在为网民带来丰富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使网民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而广告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则必须对"碎片化"的目标受众加以整合。基于此,文章在系统总结网民群体"碎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广告活动的整合策略,由此为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也可以将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使社会碎片化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由于文化程度与职业的不同,人们对媒介所需的内容也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角色的碎片化。社会角色的碎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受众所需信息的碎片化,就如同栏目专业化一样,中央电视台有十四套,分别对应不同的受众。大众媒体逐渐细分并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媒体,本文将谷阿莫讲故事系列作为小众媒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谷阿莫的X分钟看电影系列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类型等,以期得出小众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奕繁  杨丽英 《今传媒》2023,(5):144-147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以及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三个方面。为有效适应信息碎片化传播,本文结合“微观叙事”与“宏观指导”,提出了要强调个性化“分众”施教,以“感”“理”思维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旨在为信息碎片化传播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与传播技术进步加剧了观众的差异化与碎片化趋势,同时忠实观众面临分化与重组.针对这一变化,生活形态、价值观、媒介信息使用等指标被用于聚类"碎片化"的观众并发现其忠实的特性,进而实现电视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刘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75-76
后现代主义中的碎片化的理念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认知,为了满足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速食"需求,短视频创作者将网络影视作品整体分解成部分,以碎片化传播模式满足了受众的自主需求.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分析和挖掘网络影视的碎片化传播的动因以及优劣势,并且指出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表现,探索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优化、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未来网络影视传播展开新的图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田素美 《东南传播》2017,(12):45-48
华夏传播研究历经40年,建构华夏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势在必行。《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理论建构以"心传天下"为理论特质,以"大同""和谐"为华夏传播的终极指向,华夏五千年文化盛宴已经并将继续展示出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充溢着人性的光辉。该书在华夏文明传播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个人生存发展、"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