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笔者从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获悉,截至目前,内江已拥有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随着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内江必将拥有更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内江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挖掘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四川效率源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威玻股份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内江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之后,内江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增加到19家。目前,内江正在积极筹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建设园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东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存在跨管理空间的责权利冲突的问题。深入剖析认为根本原因是"越界管理难协调、多重博弈难均衡"。从强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高新区"一区多园"的行政管辖权与经济发展权、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新区"一区多园"政府治理结构、做大和分好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利益蛋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东湖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抢占高科技、技术创新、人才竞争制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济南市科技工作以抢占高科技、技术创新、人才竞争为目标,加快"三区多园一市场"建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强化技术与知识创新,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和全省科技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经国务院批复,我省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我省已拥有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4家,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1家。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省高新区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区从2家增加到7家。特别是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新认定省级高新区6家,其中  相似文献   

5.
正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于2014年3月启动建设,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清开发区拓展区。园区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东风,正全力打造成为京津产业新城的产业核心功能区、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先行示范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宜昌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9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是湖北省第一个自费开发区,也是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宜昌高  相似文献   

7.
赵媛 《今日科苑》2011,(17):118-125
<正> 今年6月18日,对于四川省自贡市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四川省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标志着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区"争创国家级"的目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  相似文献   

8.
开发区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一区多园"模式可以将不同开发区整合为一个有序、有效交换的利益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了"一区多园"共生系统的组成和形成条件,并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共生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期望对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今年7月,位于隆昌县的内江高新南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期项目将建成投入运行,二期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今年底可望实现入驻企业40家以上……我市启动高新产业园区建设以来,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园区建设"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引进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工程。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资金,入孵企业入驻之日起连续三年,将获得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0%的资金支持,享受优先申请国、省、市科技项目资金政策。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地落实,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扩大了省级高新区的认定范围,扩大为已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及市(州)、县(市、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这将有利于我省加快选择一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明确的园区予以认定,充实国家级高新区储备队  相似文献   

11.
史普润  李昆  贾军 《科研管理》2006,40(12):21-30
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沿,它的创新效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高新区可以借助平台理论来指导自身中介作用的发挥。本文构建了高新区创新平台运作模式的理论模型,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的思想验证了高新区创新平台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新区平台化创新的演化过程包含了域内和域间两个层次;平台效应是导致经典BCC模型效率估计偏差的环境因素之一;平台效应存在于高新区的域内和域间;2013年高新区创新平台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政府重视发挥高新区的平台效应、加大对区内人才的培养和对区外人才的吸引力度。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深刻认识平台在促进创新效率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新区平台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大学科技园是否能提升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有争议的论题,对清华科技园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海淀区及北京市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清华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多是由一批年轻、高学历的企业家创办的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的高技术企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清华科技园的企业更善于利用科研机构的信息,研发层次更高,融资渠道更多,创新活动更活跃.  相似文献   

13.
高新区与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世界科技园区发展形态的考察和总结,本文指出了科技园区正面临着向创新社区方向转型和发展的趋势,以社区实践理论为基础解析了创新社区的形态功能以及自组织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机制机理。立足于向创新社区的转型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新区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并根据对创新社区的理论认识,对我国高新区积极构建创新社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园区发展"四众"新模式逐步兴起。当前科技园区存在运营模式混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网络、科技与对应科技产业发展结合度不紧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可以通过探索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园区发展空间、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与"四众"新模式的紧密融合,寻找科技园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集成创新在我国的普及,推动集成创新理论向更高的方向迈进,在建立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硅谷和剑桥的案例,分析对比了两个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大学科技园的有机联系,论述了产业集群在大学科技园的自主创新优势和意义,并以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研究案例,剖析其以产业集群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高新区的7大运行机制即市场选择机制、政府支持机制、自主创新机制、合作竞争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必须通过运行机制的激发和调节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测量创新效率,并采用Meta-frontier模型对比分析福建省7个国家高新区与国内9个先进高新区。研究发现,16个高新区普遍存在技术研发阶段投入冗余、产品开发与销售产出不足;福建省高新区技术研发效率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国内9个先进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接近于创新有效的效率前沿,而福建省高新区创新能力离有效的效率前沿差距较大,除厦门高新区外其他6个均处于低技术研发效率-低产品开发与销售效率状态。福建省应积极探索建立以“知识创新社区”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2009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构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创新投入强度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有负效应,现阶段资源优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