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艺术体操运动训练的实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图像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艺术体操旋转类身体难度动作发展的趋势和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选手成套动作中就旋转类身体难度在动作数量上与世界优秀选手差别不大,但难度的类型不够丰富,在难度价值层次上,世界优秀艺术体操选手多使用复合难度和混合难度动作,而我国运动员则较少使用。在比赛中,旋转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上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差距显著。旋转度数达不到所填报的分值、旋转轴心不稳,旋转快结束时出现小跳或移动、自由腿过早下落、在旋转时器械技术完成差等都是重点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作者所建立的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进行整体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五个单项世界最优秀选手成套动作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世界优秀选手的成套动作基本上是由“难度性组合”和“表现性组合”构成,揭示了各个单项“起始组合”、“终止组合”、“同类连做组合”、常用身体动作和常用器械动作以及二者的结合等方面的共同规律及各自的特点,进而对优秀选手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质量的提高提出了若干新颖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简析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选手的实力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体操运动自七十年代后期在我国重新开展以来的六、七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确地评价我国选手的实力,认清我们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我们确定适宜的目标,寻求正确的途径,以求更快地提高我国艺术体操的竞技水平,跨入世界强国的行列。这里,根据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选手,参加1985年10月在  相似文献   

4.
艺术体操对我国广大观众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世界体操运动的发展,艺术体操越来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李卫红作为我国优秀的艺术体操选手,也渐渐地为人们所熟悉。在1982年南京首届全国艺术体操邀请赛中,她荣获了个人全能、火棒、彩带三项全国冠军。  相似文献   

5.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是我国艺术体操参加奥运会的重点,我国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一批优秀的集体项目队伍.九运会后,我国艺术体操各专业队进入调整队伍阶段,一些优秀选手逐渐退役,年轻队伍正陆续补充进来.从2002年5A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参赛的7个集体队状况看:有4个均为年轻队伍,年龄小,参赛少,技术水平不成熟,成套技术价值偏低.  相似文献   

6.
世界优秀艺术体操选手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他们中多数人在比赛中可以达到100%的成功率,而我国选手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成功率仅为70%-80%之间。艺术体操专项训练负荷特征对其比赛稳定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套量、成套总成功率、首套成功率与比赛成功率具有相当的关系,其中最密切的是首套成功率与比赛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1992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在北京体育学院举行。18个省10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基本汇集了全国艺术体操最优秀的选手。纵观此次比赛,我国个人选手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成套动作编排接近国际水平,但完成情况尚不理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成年组个人单项前八名运动员的比赛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改进今后的训练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艺术体操与舞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音乐和舞蹈是艺术体操的灵魂,一个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除了掌握高难度的体操技巧以外,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舞者.艺术体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借助体育科研支撑其发展,同时,也不断从舞蹈的文化渊源、艺术形式、训练方法和编导原则中吸取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舞蹈艺术特征,使艺术体操与舞蹈在文化审美上趋向相融,提升了艺术体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规则变化谈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历届艺术体操规则的比较 ,特别是通过对 1 997年规则的分析讨论 ,阐述了艺术体操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 ,在训练中要积极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发展难度 ;在编排中要积极走创新之路和努力提高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体操是一种以身体和器械为工具,动作为手段的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并伴有优美的音乐给人美的享受。我国艺术体操处于世界中流水平,长期以来突破不了与基础阶段的训练密切相关。本文将试图通过对艺术体操强国前苏联和我国在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舞蹈、表观力这几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艺术体操基础阶段的训练模式以及早日培养高水平选手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艺术体操队和世界一流艺术体操队为研究对像,采用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难度价值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成套动作构成中,在动作难度的选择上跳和转体的难度数量多,但难度水平较低分值少,这反映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跳和转体动作上技术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开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艺术体操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中一直有看“竞技优先”的倾向,从而造成“竞技体育优先、群众体育滞流”的现象。另外,近些年,我国艺术体操训练人口减少,出现青黄不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在其发展中群众基础过于薄弱。从艺术体操长远发展利益来看,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正因为如此,艺术体操才更应该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进来。本文指出了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开展在整个艺术体操运动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并对大众运动的开展作了论述,论述从条件因素出发,具体提出了关于如何开展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艺术体操优秀人才的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艺术体操人才流动性存在着垂直流动的典型特征;优秀艺术体操人才流动机制尚不成熟是制约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竞技项目相比艺术体操人才国际流动和水平流动不足。本文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长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奥运赛场上,汇聚了世界顶级的艺术体操精英,使我们领悟到细节的成功孕育着成功的必然.通过对国内外国际裁判的调查和访谈,世界强队的长盛不衰都有着相同的经验:在竞赛中追求场上成套动作的完美诠释;在训练上重视专项基础阶段中动作细节的训练,认真落实训练大纲,重视对国际评分规则的研究和国际裁判员的培养,这些都是世界艺术体操强队成功的关键.根据多年来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跟踪调研,比较世界艺术体操强队,我国必须加大后备选手的储备量、认真负责地抓好后备选手的基础训练、推进国际裁判的重点培养,才能促进中国艺术体操队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外艺术体操创新动作发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图像解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外艺术体操创新动作的发展现状与趋向,以及拓展艺术体操创新动作的思路。对中外优秀运动员身体难度的创新动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独创性上与国外运动员差距较大。据此,提出提高我国艺术体操创新动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测量方法与指标体系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以全国艺术体操比赛中优秀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测量方法及指标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验研究,设计出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髋关节柔韧性及躯干柔韧性及弹跳力等素质的测量方法,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艺术体操特点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体系。这对检测和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艺术体操新旧规则的对比,分析得出它们在技术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完成扣分等方面都存在着的差异看艺术体操的发展方向,为艺术体操项目的训练及创编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协作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协作类型运用与变化的巧妙性、流动性上同奥运会优秀队伍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想提升成套动作的编排价值与效果,首先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次紧跟世界整体发展的潮流,这样才能推动艺术体操运动在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梅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1):38-41,50
对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在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使用的数据上与国外选手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所选择的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类型、动作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转体类和平衡类难度动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我国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选择和使用的依赖性,也暴露出我国艺术体操对难度动作的类型的选择、表现形式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缺乏多样性和变化运用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体操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查阅1980-2000年有关艺术体操文献共300余篇,按艺术体操的基本理论、训练学、教学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我国艺术体操发展20年来的科研状况,并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渗入艺术体操研究的意义和必要,以期促进我国艺术体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