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申鹤 《青年记者》2010,(16):78-79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相似文献   

2.
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庆红 《新闻传播》2012,(4):132-133
在直播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社会转型带来种种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电视评论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就要突破传统,努力创新。现代的电视评论,在内容上则应更具个性,更具分析的技术含量,才能让评论不会陷入空泛说教。在评论的形式上,可运用现代新媒体,如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才能增加时效性与互动性。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评论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彭庆红 《新闻传播》2012,(3):182-183
在直播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社会转型带来种种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电视评论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就要突破创新。现代的电视评论,在内容上应更具个性,更具分析的技术含量,才能让评论不会陷入空泛说教。在评论的形式上,可运用现代新媒体,如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才能增加时效性与互动性。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评论才能赢得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4.
董谦 《青年记者》2003,(11):34-35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虽然其性质及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报刊、广播评论并无多大的差别,但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个性使得电视评论与其他评论在内容取向和表现形式以及接受效果方面,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电视媒介与报刊、广播相比是产生最晚、历史最短的“新兴媒介”。所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一直是电视的弱项,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曾经各地方台一窝蜂似的仿照中央台《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办起的评论类节目现在大都悄悄地“关停并转”。  相似文献   

6.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冯华 《军事记者》2003,(10):50-51
网络评论是新闻评论这一传统新闻体裁在网络媒体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新闻评论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与创新。因为所依附的载体不同,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在体裁和样式上都有其特殊性。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论体裁,网络评论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不足和局限性。一、网络评论的特点1、反应迅速、及时。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复杂,通过网络传播信息所需的时间要比报纸传播少得多,只要按一下相应的键,信息便会迅速传至各个网站,且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还使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既可以传播…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 一、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  相似文献   

9.
任静  孙辉  尹俊 《新闻前哨》2004,(9):51-51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评论在传播艺术上有哪些方法呢? 一、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统一。 与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  相似文献   

10.
民生,民声     
李让 《记者摇篮》2006,(6):33-33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以广义的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相伴生的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评论方式,主要通过主持人对新闻的点评表达媒体的观点,评论与新闻紧密结合,形式短小精悍,甚至出现了一句话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杨静 《视听界》2004,(3):48-48
新闻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力图使受众接受传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诉诸行动,为达到这一目的,各种媒介都努力在深入认识各自传播功能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争取最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评论是以电视媒介为载体,而电视传播具有多符号双渠道、迅速及时、声形兼备和易于被受众接受等特点,对于这些传播手段特征的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能够开发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在优势。作为具象信息和抽象信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和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如下的优势: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论据的极高可信度和现场实证性,使其贴近实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通过画面这一构成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发表言论,以表明意见、态度的节目形式。因其视听结合,使政论形象化,较之其它媒体的新闻评论,有着独特的表现优势,因此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电视传媒都相继开设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电视新闻评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谢霈 《新闻世界》2012,(8):38-39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微博等平台的不断衍生,发表新闻评论不再是媒体的独权,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针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网络也很好的利用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扩大自己在新闻评论中所占的份额,这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是极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其评论的时效性、个性、权威性、互动性,获得更多的收视关注,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评论从借鉴报纸、广播新闻评论模式"自己走路",到充分发挥电视特色"走自己的路",经历了数十年艰难摸索之后,以其形象化论据和抽象化思辨的有机融合,成为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成为电视媒介的旗帜和灵魂。  相似文献   

15.
朱琳琳 《视听界》2000,(3):28-28
随着电视媒介对新闻评论的日益重视,电视新闻述评这一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新型节目样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正日益陷入一个表面化的误区,即一味追求新闻事实过程的再现,丧失了评论节目“就事论理”的本性。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述评的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入手,试图对加强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张育仁 《新闻界》2008,(3):127-128
口播是电视评论和广播评论共有的一种传播特点,但是电视评论中的口播必须要出图像,而广播评论中的口播则是完全单一的口播。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口播评论尽管必须出播报者的图像,但有时又要插播与口播内容密切相关的图像,不可与图像评论混为一谈,对二者应予功能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评论节目以关注和探讨广大受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为内容,以舆论疏导和监督为己任,以新闻评论为旗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起到了其他新闻节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新闻评论的本意来说,“评论”是核心,“评论”是生命。而如今有些电视新闻评论,更多地突出了新闻性而忽视了电视评论的存在,从节目本身发挥的作用和起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新闻体裁分为新闻和评论两个大的类别,而在这两种大的类别下又各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作样式,林永年在其所著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一书中,就列举了新闻报道的60种样式。而对于评论来说,传统上认为,“按照评论的样式来区分,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等等”。①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评论写作实践,面对纸质媒体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评论专栏,人们不难发现评论这一体裁正在呈现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说,“近几年来,评论的体裁扩大了,它找到了各种令人可喜的形式……实际上我们已经可…  相似文献   

19.
《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民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高,电视评论节目渐渐受宠,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推出的《新闻1+1》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旗帜。本文从口播评论与图像评论复合组合的功能意义,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公允、客观、平衡的话语场,微观事件评论背后的宏观框架,网络议程与媒体公共议程的对接5个方面来解读该节目的评论范式,为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春星 《青年记者》2007,(14):120-120
电视评论,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新闻体裁在电视上一直呈现弱势。近年来,电视这一媒体愈来愈不满足于自己的“短、平、快”,对许多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采访报道。但这种评述性的深度报道,不仅仅是时间段的加长、画面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深度,强调新闻的穿透力,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评论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