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剪纸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并为广大劳动群众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剪纸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革新和发展。原州区的剪纸艺术流传久远,丰富多彩。代表性人物袁金梅、杨凤英等已经被列入市级和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继续传承剪纸艺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他们只是认为人类起源于劳动,因而自然地人类的艺术也与劳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劳动说”可以称为广义的劳动说。历来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说”有很大的误解。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初步提出了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引领下,如何通过劳动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成为重要课题。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发挥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在总体思路上要以跨界融合为走向,注重劳动素养培育的全面性与整合性;以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加强劳动素养培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实践性为原则,在亲历体认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在转化。在实践方略上通过强化素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实施、注重素养表现、打造师资队伍,让劳动课程落实劳动素养培育过程有“方”可循、有“料”可用、有“径”可走、有“度”可评、有“人”可靠。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依托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以“校艺、家艺和农艺”为主要内容的“三艺”劳动教育课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为学生成长赋能。校艺课程:在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校艺课程侧重于身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以集体劳动为主”应该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集体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共同认同目标,又是基于“自愿”的性质。集体的形式很多,班级不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唯一集体”。在集体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劳动教育效果,激发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实情感。有效劳动集体的形成可基于培养青少年的集体关注力、明晰劳动的道德意义、家校协同合辙、“集体”是劳动教育的“方法包”等。  相似文献   

6.
余苏凡 《文教资料》2008,(21):52-53
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日渐消亡.这种被破坏的文化生态亟待拯救.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浅谈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而重视情感教育的美育承担着保护民艺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科学实践导向劳动课程是以科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品格为目标的劳动课程。通过劳动实践问题发现、劳动成长任务设计、劳动课程实施、劳动行为评价等路径,传统的劳动课变为有科学方法指引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学技能”走向“练思维”,从“劳动课”走向“做事情”,真正实现学生从想劳动、会劳动到善劳动、爱劳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马尔库塞看来 ,艺术的革命性源于它的“美学形式”。艺术的“美学形式”具有“疏隔”和“超越”的功能 ,它通过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发挥革命功能。艺术具有改变人的感性、理性 ,从而改变人的感受的新的感受力。正是这一新的感受力 ,改变着人的认识 ,也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艺术劳动是消遣性质的活动 ,不仅艺术劳动 ,而且所有的劳动都应是消遣性质的 ,只有这样 ,才真正实现了“劳动”解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因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不同所引起的心理状态的不同,分析了由“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即“欢乐”与“乐趣”,“幸福”与“舒畅”的快乐感受,和与之相反的属于痛苦感觉的“不幸”、“不自在”、“不舒畅”的感受,这是在人的广泛的实践行为关系领域提出的美感与反美感,其意义大大突破了建立在艺术范畴上的狭义美感论,为美感理论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为美感范畴的释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中肯定“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从实现“体面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伦理精神、从创建“劳动自治、民主管理”的目标中获得劳动自治,进而阐释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设计艺术在工业现代文明的撞击下,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温馨乡情工艺造物理念被全新的审美境界所替代。人类在这种奇异、陌生、震撼的造型品类簇拥下产生了人格的裂变,产生了精神的情感的冷漠与孤寂……这种现象,也是当代设计艺术急待解决的课题。从哪里寻求解决的良方?只有民间工艺造型造物思想能够唤回那失去的情感家园。民艺造型理念的核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好钢用在刀刃上”等造物思想于当代设计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当下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等设计思潮下,重新认识民艺造型理念,使之古为今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与文化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而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艺术,它包括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说唱、戏剧、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游艺、工艺等。英国博尔诺认为民间艺术属于民俗学的组成部分,欧洲许多学者则把“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作为同义语来看待和使用。以我们的看法,风俗和艺术都是文化的物化现象,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不少的民间艺术,并不成其为风俗,也有不少风俗,丝  相似文献   

14.
释比——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释比被称作羌民精神领袖或“大百科全书”,是因为释比文化与羌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释比地位至高无上。 释比,羌语指男性萨满(一些汉人称他们作“端公”),羌语不同村寨又称之为“许”、“比”、“诗卓”、“活鲁”等。 羌族释比不脱离生产劳动,也同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千百年来,释比收徒和盖卦的施受内容规程,是严格而保秘的。其3至9年或更漫长口耳相授的经典,无书而播所研习的“秘术”,更给释比及其释比文化罩上  相似文献   

15.
因为课堂教学任务要靠语言媒介完成,所以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求艺术技巧。 “艺术”这个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作过解释。在希腊语中,它兼有“美的作品”和“创造、技巧、技艺”两种涵义。在古汉字中“艺”字写作“艺”或“艺”。《说文解字》云:“艺,种也。”《诗·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毛亨《传》曰:“艺,犹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树种同义。”可见“艺术”在古汉语的原始意义是指种植庄稼或树木的技术。种植庄稼和树木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还得力求尽善尽美,所以,引申开来,一切具有审美追求的、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叫作艺术。因此新《辞海》解释“艺”的第一条义项就是“才能、技艺”。既然运用和发挥一定的才能和技艺进行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叫艺术,那么由这种创造所取得的成果也就可以称之为“艺术”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所以它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具体内涵就是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才能,灵活使用各种语言手段,以争取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智能时代人类的劳动方式正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因“机器换人”而导致劳动者丧失劳动机会从而带来了劳动的存在论问题,因数字劳动对劳动与休闲界限的模糊、劳动的物质性和目的性等特征的消解从而难以分辨劳动与非劳动的区别所导致的劳动的认识论问题,因“玩劳动”对劳动的育人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生存意义的解构而导致的劳动的神圣性问题,因平台化劳动对雇佣关系的隐匿而以“自我监督”、“自我剥削”及“主动性受迫劳动”等方式所加深的劳动关系问题。这既是智能时代对劳动提出的新问题或对劳动观形成的新挑战,也为劳动观的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教学。针对当前劳动教学忽略劳动素养、内容散点随意、讲授教导偏多、教学场域单一等问题,常州市基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经历”的教育理念,提炼出“做-研-创”的劳动教学范式,以“发现、分析、设计、动手、反思、领悟、创造”为劳动学习主流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全面落实劳动育人。  相似文献   

19.
郑琦 《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37-143
“劳动审美”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马克思的劳动美学思想立足于实践论和存在论的维度,将“美”界定为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劳动基础上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是一种高级、开放的“身—心”自由之美,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人的实践开辟了通达“自由劳动之美”现实历史路径。客观来看,马克思关于劳动美学的相关思想,为新时代劳动观审美向度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表征的新时代劳动美学。习近平关于劳动美学的相关论述不仅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美学思想,而且在现实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形成尊崇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社会风气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雷蕾 《四川教育》2021,(2):13-14
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出于“农”,更要高于“农”、服务于“农”。农村学校在开展与落实劳动教育时要因地制宜、应时而为;要立足自身特色,让劳动教育在本土生根,让劳动素养在学生心中生根结果,并最终为五育并举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