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认为翻译属言语交际行为。而在口译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中,译者需要对源语与译入语做出选择、加工和转换。文章从口译的理论研究和特点出发,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关联原则及翻译观,举例探讨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实现关联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在翻译界,学者们也确立了关联的翻译观.关联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借代修辞格与民族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对英汉借代修辞格的理解和翻译产生很大影响.根据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在翻译借代修辞格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为译文读者理解译文寻找最佳关联,代体和本体的形式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3.
关联翻译理论跳出了"不可译论"及"对等原则"的窠臼,从效度与信度、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与心智努力三方面体现关联。在翻译及其教学中贯彻该理论,即要求译者准确把握译者意图、读者期待、互明语境、认知模式的变量属性,做到准确理解原文,平衡文化缺项,代偿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贺芬芬 《海外英语》2011,(10):186-187
翻译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领域,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的命题。该文从讨论诗歌是否可译出发,提出这一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必将在翻译理论实践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对人类的交际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最高艺术,是诗人表达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诗歌的翻译是译者通过自身理解、欣赏之后对语言进行转换而达到连通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对于这种交际行为的顺利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李白的《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与可行性,探讨四种译本的读者所付出的的处理努力和取得的语境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取得的交际效果。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冉 《双语学习》2007,(10M):157-157,159
商标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翻译涉及许多的因素,翻译时需要符合其自身的翻译理论依据加以指导。Gutt在关联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便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商标语翻译之中。掌握好最佳关联策略,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关联翻译角度对商标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满静 《华章》2013,(24)
关联翻译理论是由Gutt提出来的,是语用学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关联理论强调,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说话者,为了传递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所以要使其尽可能的吻合读者的期望。所以,在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集中探讨了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特点,并对其反思。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涉及大脑机制的语言交际形式。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邓雪玲 《考试周刊》2009,(13):37-38
语用翻译中的等效前提是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而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是要找关联,靠推理。而在关联理论解释下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在于一个最佳关联模式——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关联理论来指导语用翻译。本文从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翻译过程阐释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和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文化蕴涵的处理往往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关联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事实上,交际过程的双方都是基于关联这样一个原则基础上的。作为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的翻译也不外乎此。文章试图从其指导价值和能够作为评估标准两个方面来说明关联理论对跨文化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对关联理论的理论基础,基本论点的阐释,论证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出翻译相当科学的定义: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相似文献   

13.
蒋莉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33-135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凸显了新闻翻译的重要性。关联理论给新闻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从新闻原材料的选择,到翻译方式及方法的确定,关联原则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界的新兴领域,已越来越受到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我国的影视翻译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比较落后,影视剧字幕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因此,从新的理论角度,即关联理论这一角度分析字幕翻译的策略并用关联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字幕翻译提供更广阔的理论支持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一旦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阐述关联理论诞生背景,指出从译者和译学研究者角度看,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三:建构最佳关联的语境,实现译者意图;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符合读者期待;把握翻译的三元关系,完成明示交际。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用翻译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一个具有切实指导意义与价值的理论规范,使得应用翻译实践显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关联理论适合并能够指导应用翻译教学,即教师应运用关联理论贯穿应用翻译教学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译者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三元关系之间的主导作用,并以最佳关联为目的与准则,具体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应用文体翻译、尤其是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18.
语境综合能力与翻译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依赖于语境的明示推理认知过程。语境研究的动态化、认知化新视角揭示了语境心理重构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境综合能力贯穿翻译的始终,决定翻译的质量。因此,我们认为语境综合能力是翻译能力五个维度的核心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和发展翻译能力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关联原则的遵守,即交际双发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性。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是关联翻译理论下的两个基本翻译策略。歇后语描述部分的翻译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或间接翻译的方法,而在释义部分采用双关修辞的歇后语运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加以翻译。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最佳关联实现的过程,即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同样追求最佳关联。《道德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以《道德经》的第九章为例,分析如何更好的翻译过程中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