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懂了吗?”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3.
懂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一个人若不能真正做到懂你,那他的爱,越深越磨人。  相似文献   

4.
懂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一个人若不能真正做到懂你,那他的爱,越深越磨人。  相似文献   

5.
说“懂”     
说“懂”■朱钧大人常问自己的孩子:老师讲的,懂不懂?回答懂了,便放心;不懂,便着急。的确世上有许多问题要弄懂的,否则,便无法生活。学习是个常见常新的话题。懂的越多,知识似乎就越多。世上还有些问题是无法搞懂的,原因很多,诸如经验、阅历、知识、时代等等。...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7.
苏岑 《学习之友》2014,(4):62-62
懂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一个人若不能真正做到懂你,那他的爱,越深越磨人。  相似文献   

8.
9月17日 晴 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幸福会伤感吗?伤感幸福是怎样的呢?以前,偶然问看到郭敬明的《岛》,不懂他的文字,但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后来我终于懂了,那就是,  相似文献   

9.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10.
因出差和开会,连着两周没有到某班上阅读课,今日走进教室,学生们顿时笑颜绽放,欢呼雀跃。忽见一男生坐在位置上哭得认真,发现班主任正一脸严肃地站在后门,猜测他可能是犯错挨批了。待班主任走后,我询问缘由,他说:"我太激动了,今天终于可以上阅读课了。"我一阵欣慰与自责,补充一句:"今天,我们到阅览室去上,怎么样?"他咧嘴笑开,哭得更带劲了。我错愕震惊:学生期盼上阅读课竟到如此程度,而我常以为一周一节这样的课可上可不上。究竟,还是我不懂学生的喜好。不由想起这几日看热播电视剧中的一句话:"你懂我的欢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4,(12):9-9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推进国际化。并把国际化作为基本战略。而观察学校正在推进的国际化,可以说,都只是概念上、形式上的国际化,在我国,国际化被严重误读。 比如,一谈起国际化人才,很多办学者,就想到耍懂英语,要有海外“洋学历”。而其实,英语只是“工具”,掌握英语,而无国际化的视野,是不可能成为国际人才的。如果说懂英语就是国际人才,那美国的老农也是优秀的国际人才了。事实上,我国有蜚声国际、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著名画家,却根本不懂外语,这并不影响其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因为他的生活,以及与画廊的合作,是有经纪人打理的。  相似文献   

13.
泰然 《家长》2001,(Z1)
“哎,我哪懂家教,我对家教一点儿不懂。”我说您甭谦虚。“不是谦虚,我真一点儿不懂。如果是说相声,那没问题,我相信一般人没我说得好。”跟我说话的是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曾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和“侯宝林杰出贡献奖”的李伯祥。“不懂家教没关系,咱们随便聊聊。”  相似文献   

14.
10月20日 晴 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幸福会伤感吗?伤感幸福是怎样的呢?以前,偶然间看到郭敬明的《岛》,不懂他的文字,但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后来我终于懂了,那就是,伤感幸福。虽然是幸福,但其中总是包含了太多的忧,甚至在回味时,也会被一种甜蜜而苦涩的感觉笼罩。  相似文献   

15.
张元善老先生在谈怎样学习古文时提到,读一课书,记住多少生字,记住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又知道这些字句在不同课文中的各种意思,这才叫"立体的懂"。数学学习中,突破学习难点不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6.
妈妈,您总说孩子不懂父母的心,我想告诉您,其实我一直都懂您,懂您的唠叨,懂您的严厉,您的唠叨和严厉中蕴含着您对我无尽的关爱。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0,(7):19-19
哈喽,听说你又被老师批了一顿,难过吗?(幸灾乐祸中)谁难过呀?谁难过了?你没被批过,你能懂“偶”心里的滋味?懂呀.“偶”怎么不懂?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对已学知识"不懂装懂,似懂非懂,说懂了但不会解题".我们称之为"伪懂"现象.这是由师生两方面造成的.一、"伪懂"的成因(一)教师方面1.课前准备备课时不备学生,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洋洋洒洒地说完了一节课,部分学生则迷迷迷糊糊地听了一节课.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男孩非常苦恼,因为他发现有好多事情,别的大孩子都知道,而他却总是不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母亲有一天对他说,“每个人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在他七岁时就什么都懂了,那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我喜欢这位母亲的话。不懂本身没有错,而如果认为不懂是因为自己比别人笨,从而自卑自弃,那就错了。也许,有人会对你说些他们懂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