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于二人所处时代的文化冲突不同,王船山与曾国藩的处世抉择不同,生命风貌各异。其中,王船山强烈的“夏夷之辨”、曾国藩的经世致用分别成为各自生命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元之际杰出的文学家、文论家、史学家、文化活动家元好问,是忻州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之一。他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忻州文化的滋养是其重要成因,这种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悲壮之美、乡情之重和夏夷之辨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荀子"辨"的思想视界蕴示着人贵有"辨"、由"辨"而"辩"和礼之治"辨"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别指向道德理性、语言逻辑和社会治理,并由此组成了一个"三而一"式的有机统一整体。具体言之,人贵有"辨"的道德理性主要解决了人物之别、天人之分与人自身结构之辨。由"辨"而"辩"的语言逻辑明确提出了君子必辩以及期、命、辨、说四种思维形态。礼治之"辨"的社会治理方式则蕴含了社会人群的等级贵贱之"辨"、亲疏远近之"辨"以及和同秩序之"辨"——明分使群的礼序观。  相似文献   

4.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华夏宗族中的“昭、穆”之名称,源自殷商时期的召方和目方二方国名,此二方国当时具有通婚关系,至西周演化为宗法中的昭、穆之制,为夏夷文化融会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颜红英 《江苏教育》2007,(20):10-10
“你知道八荣八耻吗?是谁提出来的呢?”升旗仪式上,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以孩子的口吻,娓娓讲述荣辱的概念,让孩子在心中悬挂“八荣八耻”这盏明亮的人生之灯。“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八荣八耻”是一面镜子。学校少先队号召队员们对照自己的言行。在校园中找一找,说一说,辨一辨,看看哪些行为是光荣的。哪些行为是可耻的,让荣辱观念入耳、人目、人脑、人心。  相似文献   

7.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8.
《周易·系辞传》是中华文化轴心时期重要的哲学文献。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系辞上传》集中地阐述了“位”与“生”这两个主要观念。其中“位”的观念奠基于“分”,由天地之“分”而后有人伦物理之“分”,从而也奠定了“礼”作为人伦秩序的观念基础;而“生”的观念则主要奠定了中国古典形而上学宇宙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期对待异族及其文化的开放心态一直为后世所赞扬。然而以安史叛乱的爆发为界,华夷之辨被重提并逐渐加强。中唐复古之风兴起,要求恢复儒家纲常和传统文化即是强调华夷之辨的例证。作为古文运动旗手之一的柳宗元一方面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的拥有"华夷之分"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他贬黜西南的经历,使得他在看待异族及其文化的时候心态又相对平和,主张华夷两安。  相似文献   

11.
库珀著名边疆小说《拓荒者》展示了“皮袜子”纳蒂·班波及土著印第安人“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同白人拓荒者“先进文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先进文明”的拓荒者变成了“野蛮人,”“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却是真正的“文明人”。而纳蒂·班波“白皮红骨”的形象进一步表明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发展,就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发展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和谐共生为目的,走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2.
流浪乞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流浪乞讨的管理和控制是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对流浪乞讨行为管理和控制上的差别.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推进了我国现阶段在流浪乞讨规制上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德性文明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相通性,西方古代理性文明易于通往资本文明。未来文明发展应该是一条中西文明间互相取长补短的新的文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4.
从《匆匆》英译看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及处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英汉语篇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从散文《匆匆》及其两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转换、增补、省略等四种方式;译者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虽然不多,但在一定数量的婚恋诗歌中仍展现了秦汉妇女在不同程度的束缚下的生活、情感、人格及思想变化。它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婚恋提供了依据和材料。本文就以此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心理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因子。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明的人,不明的行为时常存在,并干扰着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现代生活,因此,树立具有现代明意识的思想道德观念,已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节点和基础性要求。为此,需要做到,第一,强化现代明教育,培育世纪新人;第二,增强社会意识,培植明行为;第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第四,共产党员要做好现代明的表率。  相似文献   

17.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又要关注国家需求及其发展,应致力于二者之间的平衡,而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中国教育研究应从中国现实及其传统出发,为培养"中国人"服务,而不可从某种抽象观念出发,为培养一般意义上的"人"服务。为此,中国教育研究应走出对"现代性想象"的迷恋,重构"中国式愿景",应强调"文明自觉"而非现今颇为流行的"文化自觉",应重返"古今之争"而不是简单的"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首先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四个方面,然后分别论述各个方面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并用《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的一些例子来论证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传统,翻译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汇合,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本文从语义冲突、语义空缺、语义联想、民族心理、审美角度、文化背景六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和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尴尬和困难,并通过举例提出了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