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蚕》中运用了大量的吴方言词语,课本对“蚕花”、“看蚕娘娘”、“作兴”等加了注释,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予注解,这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为便于教学,现试释如次:①白老虎:名词,即“白虎星”,凶神恶煞,詈语,专指女人。“你  相似文献   

2.
学习新解     
清代袁枚 说:“蚕食桑, 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 蜜,非花也。” 蚕吃桑叶,吐出来 的是丝,蜜蜂采的是花 粉,可是却能酿出蜜。这都是由于蚕和蜂把桑和花粉进行了分解加工,再创造,才吐出丝,酿出蜜。这句话说明读书要精思,不可不求甚解,要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3.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4.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对其中“条桑”之“条”的训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为“修剪”,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一种是把“条”当作“挑”的通假字,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新版《辞源》和高亨《诗经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6.
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吐丝。莘莘学子,开卷有益,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传统经验。有人说:“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的确,广泛阅读,对丰富学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是很有好处的。然而,我总觉得,“开卷有益”这话说得过于笼统。“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不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  相似文献   

8.
放学后,我班的路队长在教室外徘徊着。“你怎么又回来了?”我好奇地问。“我……我……”看他闪烁其词的样子,我就知道有问题。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才吞吞吐吐地说:“我在等小辉,今天他卖蚕挣了钱,要请我吃东西……”这群小家伙,倒挺鬼的,做起买卖来了,看来我需要调查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走进教室,笑着问:“小辉,你的蚕是哪来的?”“在我家后面的小店里买的!”小辉小声嘀咕道。  相似文献   

9.
养蚕     
四月的一天,我和外婆去买菜。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在卖一些爬在绿叶上的小虫子,我问老奶奶:“这是什么?”老奶奶说:“这是蚕呀!”我立刻想起了《蚕妇》这首古诗。于是,对这些小蚕有了兴趣。便想买些亲自喂养。外婆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们选了十条蚕买下了,老奶奶还给我一大堆  相似文献   

10.
龙游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属吴语处衢片。塔石方言也叫“北乡话”,为龙游北片的代表性方言。拳文描述龙游塔石方言动词的体貌,分别从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七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羽飞  刘艺琴 《教师》2010,(31):10-10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三角塘小学(以下简称“三角塘小学”)位于开福区湘雅路,全校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多名。学校地处交通要道,学生进出校门要经过车辆川流不息的湘雅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这一情况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辖区内开福大队四中队交警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说明“蚕”和“丝”的。一般是用“蚕”和“丝”作题目,但这里却借用了一句唐诗,这便增添了文章的光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七律诗的一句。诗的颔联是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借物喻人,说明对爱情之忠贞的。其中“丝”和“思”谐音,说明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但这里却是用了本意,表明了“蚕”和“丝”的关系也表达了对“蚕”儿一生到死为人类造福的歌颂,用这句诗作题目,引人入胜,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于这一天扫墓祭祖。历代文人多以“清明”入诗,抒发感怀。本文拟从众多的《清明》诗中撷取四首,浅析各自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14.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有个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农业生产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在风俗习惯上,这又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到唐宋,更盛行开来。因此,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清明扫墓为题材的佳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这首诗引出来的趣话恐怕是最多的了。先是有人把它删削为五绝,而且满有理由:清明时节雨,(春雨当然“纷纷”)行人欲断魂。(行人当然在“路上”)酒家何处有?(已…  相似文献   

15.
断句趣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人不按七言断句,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这首七言诗就变成长短句形式的词了。 相传有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投宿一人家。主人有意拒绝,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养蚕     
(一) 一日,在小学门口见到了一位卖蚕的妇女。那些白白胖胖的蚕极为可爱,我便买了3条,带回家中。没想到小弟见了哇哇大叫:“姐。这几条毛毛虫好恶心!”我耐心解释:“这不是毛毛虫,是蚕。会吐丝结茧,可以织布做衣服的。”“不管怎样,它还是恶心。你平常见了毛毛虫都会尖叫,怎么会喜欢它?”  相似文献   

17.
清明和谷雨     
一般说起“清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扫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为“清明”奠定了永远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1发现问题在学校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中,我们想要观察蚕的生活过程,就买了几十条蚕,可桑叶在本地不太容易采集到,我们想:蚕是否也能吃别的树叶?于是我们就摘了一些榆树叶让蚕充饥,蚕却不吃。由此我们想就“蚕是否可以不吃桑叶”为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2收集资料带着“蚕是否可以不吃桑叶”的问题去请教老师,老师说:“蚕一般只吃桑叶,可能是它们一直以桑叶为食物,逐渐养成了这种食性,而且遗传下来了,也说明桑叶有蚕最熟悉的气味,可以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又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上面写着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别桑叶的气味,如…  相似文献   

19.
春蚕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 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 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 像背着一盆火。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 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老 通宝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 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 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  相似文献   

20.
陈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寓刚,二路拳以发劲为主,刚中带柔,在应用中首先要做到“静”,身体各部位要符合拳理要求,同时,要在动作过程中掌握其基本运动规律,和注重武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