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语言活动.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然后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本文就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一些技巧作部分归类,试图说明文学翻译除了要忠实原作内容,还要尽力体现原作风格,使读者能从译文中领略到原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失。较之其它类别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具其特殊性,注重原作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意旨的传达,因此损失更是比比皆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翻译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任何有效的补偿都应当遵从一定的原则,本文将以莫言小说英译为例讨论六种主要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3.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广告语言是一种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及修辞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语言,本文旨在运用翻译美学的基本原理探析广告翻译的策略,即在翻译中应注重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与文化美,从而提升广告语言的美感,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很重要的一条是把作品的风格翻译出来。一般所说的风格,主要是指文艺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总是通过作品的语言反映出来。所以,语言风格既是全部艺术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这种艺术特色的许多其他组成部分借以表现出来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具体翻译活动必须从语言着手。由于翻译有别于创作,原作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语言特点等都已俱在,译者只须去理解、表达。首先是理解。风格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格调和气势,或者说是一种艺术效果,它是由某一些或某一类词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很重要的一条是把作品的风格翻译出来.一般所说的风格,主要是指文艺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总是通过作品的语言反映出来.所以,语言风格既是全部艺术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这种艺术特色的许多其他组成部分借以表现出来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具体翻译活动必须从语言着手.由于翻译有别于创作,原作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语言特点等都已俱在,译者只须去理解、表达.首先是理解.风格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格调和气势,或者说是一种艺术效果,它是由某一些或某一类词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艺术,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艺术。文章从文学翻译的基本特性,地域文化差异、思维模式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等方面来论述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40):16-17
<正>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依靠翻译得以实现。依托翻译而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使我们了解了西方诸多美术流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同时让西方人领略到了我们古典诗词、传统剧种和传统中国画的精妙。然而,现有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法大多是针对文学或商务翻译的,鲜有针对艺术专题研究的。艺术文献翻译有其特殊性,所以无法完全延用其他方面的翻译理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艺术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张培基先生英译文《杜鹃》的语言特色。译者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及表达方式,运用娴熟的翻译技巧,达到了从原文到译文之间较为理想的变通,从而取得了信、达、雅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A2):17-18
文学翻译是一门美感艺术。本文主要从文学翻译中的语言美感出发,从词汇、声韵和修辞三点分别解析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艺术美感,在体会语言美感的同时,详述译者对各个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影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其翻译语言有一定的特殊性,即:聆听性、即时性、大众性、简洁性、综合性和文化传递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则为思考和看待胡适翻译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试图用文学多元系统理论逐条解读胡适翻译思想,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论证其翻译思想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异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交流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 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个思维转换过程,文学翻译由于包含的信息更为庞杂、涉及的要素更多,因此,其翻译更依赖于语境,以确定译语的恰当转换。研究语境思维有助于正确理解原语语境的内涵,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文章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人手,阐述语境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翻译类型。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语言审美观差异的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译入语共时的特征和历时的发展变化,根据译入语读者语言审美观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