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国在近代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走的是一条容克资产阶级式道路,即改革之路。它的工业化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这不仅对德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导致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2.
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革新动力是在容克领导下造就的,资产阶级化容克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面对经济变革所产生的强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要求,容克在政治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适应。容克带有旧等级社会的痕迹,这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相对滞后和走向军国主义的重要因素,但又不是“德国问题”的全部答案。  相似文献   

3.
俾斯麦下台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1815年,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的一个容克贵族世家。他性格刚强、政治手腕强硬。1862年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俾斯麦就任首相后,立即推行代表容克贵族利益的“铁血政策”。  相似文献   

4.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生于普鲁士王国一个中上等容克家庭。1862-1890年间出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及外交大臣,并于1871-1890年兼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和外交大臣。俾斯麦执政期间,推行“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使统一后的德国逐步确立起在欧陆的霸权,从而使他成为容克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此,本文就从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形成、实践、结果及其评价诸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正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5.
俾斯麦一生侍奉过普鲁士和德国四位君主,号称“铁血宰相”,其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国高校教科书中都说他是位君主主义者。“1848年时期……被认为是保王党中之保王党。作为一个专制主义者和保守派,他长期以来以同情的态度把奥地利看作是君主制的保障及拦阴民主浪潮的防波堤”“俾斯麦……他狂热地维护容克的特权和君主制度”“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毕生所为就是维护容克的特权和强有力的王权”。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些爱好历史的学生,曾向我提问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大多数问题给学生解答后就算了事,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是有些问题解答过后,其至时隔很久,仍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如:1.德国为什么是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德国的形成就是靠军事力量起家的,以后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力量都极强。德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在普鲁士帮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实现的。1984年,普鲁士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52):194-19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对于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样的,如果没有城市化,工业化也难以继续,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9世纪30年代,德国逐步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其实相对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德国工业化开启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却是相当突出的,彻底的改革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到一战开始前,德国的城市居民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德国民族主义从反对民族压迫、要求民族统一,蜕变为以扩张为特征的民族沙文主义,问题在于其原因与后果之间存在相悖现象。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分裂状况是导致德国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体制与现实则构成其相关要素,它所带来的后果是专制主义的确立与巩固、容克与资产阶级联合统治、军国主义的承继与思想文化上的强权意识。这种前后期的指归差异不可避免地使德国民族主义发生偏离。  相似文献   

9.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德国以保守的方式完成向现代化的过渡,容克贵族仍占据高位,他们不愿改革社会;其二,在农村普鲁士道路造成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对现实不满的农民成了纳粹的主要群众基础;其三,社会流动机制不畅,致使中下层社会衍变为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0.
德国研究型大学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这为工科大学登上德国高等教育舞台提供了"契机"。文章通过对工科大学发展轨迹的梳理,论述其发展过程的特点,即工业化的外在助推,工商官员的改革推进,工科大学的"内在自觉",多方力量的商议妥协。德国工科大学具备如下4个显著特征:系科设立与工业化的适切性,课程内容与工商界的紧密性,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互动。它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拓展了德国大学模式,成为大学模式多元发展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工业化时期,德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发展和调整。19世纪上半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德国教育事业开始取得较快发展。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事业从规模、内容、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商业改革促进了工业革命前进的步伐,铁路和重工业的发展更使德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以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化浪潮为背景,分析德国工业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指出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德国的恩想领域却发达而健壮,并且形成了科学务实的文化传统.在此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转变,学校企业训练体系初步形成,全日制职业学校也得到了发展,为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半世纪以来,德国已两度发动了世界大战,而其间相隔只不过20年,因此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再起是关系到欧洲及世界安全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国人民之所以反对西德的重新武装,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是出于“神经过敏”,如果没有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那么人们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可是,谁都知道德国之所以能够重新武装以至成为战争的温床,这不仅由于德国容克资产阶级本身的势力,而且还依靠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帮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深刻地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紀末叶,德国資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它本身的經济发展水平已经迅速地赶上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德国经济力量的迅速必展,一方面是由于向外掠夺对内压榨劳动群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了技术进步的成果和采用了高度现代化的生产机构。伴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发展,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級集中了大量的財富,夺取海外殖民地也就成了德国政府对外的斟酌政策。但由于德国是后起的資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經大都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分割完了,当这个新起的强盗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为了达到重新分割世界的目的,德国反动的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的政府积极准备战争,用战争来掠夺殖民地。我們試看它在十九世纪末掠夺殖民地的积极措施:1884年强迫喀麦隆为德国的保护国,  相似文献   

16.
<正> 1871年,奥托·冯·俾斯麦“把德意志扶上了战马”,从而使德国来到了“复兴的门口”。仅仅在一代人手中,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德国人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的经济实力已远居英法之上,列位欧洲之首。德意志民族以崭亲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令世人瞩目。 俾斯麦时代,德国统一伊成,百业待举。因而巩固国家的统一。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条件的“大陆政策”得以长期稳定地执行。然而随着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容克资产阶级已不能满足于国内狭小的空间和市场了。“年青强大了的德国带着刚刚觉醒了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不满其他大国角逐世界霸权而要将德国的影响扩以全世界”。90年代,威廉二世皇帝的登极开始厂“德国争夺阳光下地盘”的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展,德国构建了密布的铁路网络和建立了发达的内河航运业。同时,农村地区相继进行了农业革命和农业的现代化。德国完成了民族统一,并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为城市的发展消除了许多障碍。在这些因素综合推动下,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在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工业化,德国出现了高速城市化,城市居民成为国家主体居民。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特点,受到地区、经济和社会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丽丽 《华章》2007,(8):29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波及到欧美国家.在英、法等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德国国内还处于诸侯割据,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德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这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发生新变化,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就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做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1871年德国统一后欧洲外交格局有哪些变化? 答: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以“铁和血”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促使欧洲外交格局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甚至也影响到下一个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使得当时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巴黎移向柏林。德国既有中世纪条顿骑士团的尚武精神,又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扩张传统,所以德国的强大构成对邻国的威胁。德国战胜法国迫使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