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居易有节日诗七十余首,涉及节日有大有小,种类多达十三四个。白居易有时为一年中一个节日写多首诗,也连续两三年为不同年份的同一个节日写诗,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都有节日诗创作。节日重视伦理亲情,节日娱乐审美活动,节日里守岁、扫墓等习俗都刺激白居易创作节日诗。擅长写日常生活的时代风气、中唐尚俗的文学思想、以内敛为美的审美追求、不以政务为重的政治气候都对白居易节日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茶叶盒上的对联。驰名海内外的四川名茶——蒙山茶的茶叶盒上有一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是直接从白居易的茶诗中“截取”过来的,不仅对仗奇巧,主题突出,而且充满诗情画意,了无雕凿之痕。用来作茶叶盒上的对联,更是古色古香,赏心悦目,顿添茶兴。  相似文献   

4.
红袖添香     
突然对故乡的茶产生兴趣,缘于初三那年,我的语文老师偶然讲到的唐代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据语文老师解析:诗的开头用香叶、嫩芽来对茶进行形象描绘,接下来说的是茶与诗人及僧人的缘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研究对象.阐析白居易闲适诗的内涵,“闲适”包括闲境、身闲适、心闲适、忘适四个层次;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为“自适”与“适俗”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雅俗、世俗、庸俗三个角度解读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尚俗”问题;进一步解读闲适背后白居易思想内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也是一个诗论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创作是复杂的,他曾把自己所写的诗歌分成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无论是就诗的内容还是就诗的风格而言,讽谕诗和其它三类诗是截然不同的,而白居易的诗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自己的讽谕诗创作,来论述诗歌产生的源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772—846),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其现存2806首诗作中,怀古诗仅有72首,所占比例约为1/40;苏轼(1036—1101),在其现存2600多首诗作中,怀古诗426首,所占比例约为1/6。而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为何二人在怀古诗数量上却差异明显?在我国这样一个重史的国度,在中晚唐这样一个怀古诗兴盛的时期,在白居易这样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为何只产生如此之少的怀古诗?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后发现,白居易特定的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是促使这一明显差异产生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马丽 《华章》2007,(11):219
茶为国饮,兴于唐代,常能引起文人的诗兴.而中晚唐的茶诗有着不同于前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以"清"为核心的:清寒、清醒、清癯、清苦的审美特征.大历十才子的茶诗之清肇始其端,士大夫茶诗之清,晚唐僧家茶诗之清,共同表现了这一时代的茶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读白居易诗,以《广韵》对照其用韵,则得如下情况。 (一)白居易近体诗的首句诗时或押邻韵押东韵的诗,首句诗押钟韵“封逢浓”: 十九.妻初授邑号告身:封_△通功红中二十五.逢旧:逢_△中空三十九.喜雨:浓_△空丰  相似文献   

12.
杜甫乐舞诗对白居易影响很深,白居易乐舞诗在学习杜诗时也体现出不同之处。他们都描摹乐舞、反映现实;感时伤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笔勾勒乐舞,其乐舞诗中充满悲情。白居易用工笔细描宫廷乐舞与俗乐俗舞,崇雅兼爱俗,诗中感情以乐为主。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曾于元和十年到长庆二年间三次往复经过商州,留下了与商州相关的诗歌15首。这些诗歌展示了白居易于仕途人生转折时期思想发展、情感变化的脉络。"山水文化篇"揭示了商州的秀美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予诗人的精神慰藉和影响;"友情篇"展示了商州途中白居易与友人特别是元稹之间深挚的友谊;"仕途心路篇"勾画了诗人"官隐"思想逐渐产生的过程。与白居易的商州诗相较,元稹的商州诗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探讨白居易新乐府诗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鲜明的对比手法。明白晓畅的语言等创作情况,以此展现白居易新乐府诗恢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考订的基础上,勾勒和分析了元稹不同时期唱和诗创作的轮廓和特点,认为元稹仕途的升降对其唱和诗创作影响很大.仕途顺利时创作较为低落,而仕途偃蹇时则出现高潮.但总的趋势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元稹较白居易存在更为强烈的因难见巧、争奇斗胜的倾向,对唱和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更大.因此,中唐唱和诗体制改革的主角是元稹而不是白居易.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应举诗唐贞元三年(787),白居易自江南到京城长安应举。主考官顾况,才高识广,能诗能文,在当时非常有名。白居易将他的应试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送给顾况看。顾况在卷上看到白居易  相似文献   

17.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18.
感遇诗强调"风骨"与"兴寄",在创作中主要艺术手法为"有感而寓于言"。经过陈子昂的实践,感遇诗的基本立足点和特点已确立。其后,张九龄在感遇诗的创作上继续深入,他把陈子昂感遇诗庞杂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保留其"兴寄"之体的特色,也就是感遇诗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立足点。在张九龄的诗里,"比"和"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的痕迹非常薄弱,可以说整篇都是"比兴"。更注重诗中有所寄托。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的讽喻诗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类一脉相承,并且白居易的咏物寓言诗,以及对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充分证明了白居易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诗重在批判,而白居易则重在讽劝。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影响力也最大。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来阐释诗人抒情的巧妙之处。论文主要是描写白居易讽喻诗中有代表性的对比类型,如对不同阶级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对比,讽喻诗中数字的对比以及百姓内心活动的对比来凸显诗人心中喷薄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茶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佛学境界与诗歌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热衷于佛教的古典茶诗作者巧妙地将佛教哲理融化在形象创造之中,将荼诗作为表现禅性和禅趣的一种主要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古典茶诗的意境,推动了古典茶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