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超越了传统阴柔散文清丽淡雅的轻工业色彩,体现了他本人所追求的豪迈奔放,气势恢宏,光怪陆离,气象万千的重工业大品散文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其永恒的主题和多变的形式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2.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多版高中语文教材.这篇经典散文,具有深沉的情感、精致的布局、灵动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拟从情感、结构、手法等方面探寻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4.
不同作家的散文,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散文,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由散文的文体特征、作家的个性和写作题材决定的。以《斑纹》和《听听那冷雨》为例,多角度总结散文语言风格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教学资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散文,它的前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堪称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双璧,文辞优美,情感蕴藉,具有极高的审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听听那冷雨》进行了文本细读,论述了余光中借戴望舒的诗《雨巷》和蒋捷的词《虞美人》的意境,抒写作者“乡愁”的缠绵和疼痛源于其一颗中国心;通过“听雨”感觉的反复描述和联想,把隔海“望乡”的惆怅与茫然、辛酸与隐痛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使作品创造了隽永的抒情意境。此作的诗性还表现在运用典故、欧化句式,多用叠词等等方面,使作者“新散文”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听听那冷雨》是作者散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正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  相似文献   

8.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9.
正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富有诗性气质,被称为"缪斯的延长"。在领略了《听听那冷雨》诗意语言的魅力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阅读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听听那冷雨》的主旨。师:大家看完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了吗?生:看完了。师: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这些吗?  相似文献   

10.
<正>从《乡愁》的深情忧郁,到《念李白》的豪气干云,再到《听听那冷雨》的奇崛浪漫,左手散文右手诗的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万钧笔力向我们展现了汉语之美的无数可能。事实上,除了抒情散文和文化散文,余光中也写了很多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里的余光中言辞辛辣,十分“毒舌”,显得这位老人家格外直率、可爱、接地气。《朋友四型》里有吐槽、有点赞、有感慨、有疑惑,这些我们熟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议论。  相似文献   

11.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先生于1974年春分之夜创作的《听听那冷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不仅被收入高等教育文科教科书,还被江苏教育出版社收入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作为学生必读的基本篇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听听那冷雨》是诗化散文,写得很美,学生却往往找不到欣赏美的抓手。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脉之后,课堂聚焦于文中"听雨"部分。师:第5段说,"听雨,只要不是石惊天破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下面几段中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的?生:"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可听。"生:王禹偁的瓦屋听雨很美。生:"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美感很强。生:把雨比喻成温柔的灰美人,听雨好像听她  相似文献   

14.
《听听那冷雨》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此文不见于入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初次被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江苏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关于此文的题旨.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听听那冷雨》(节选)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翻阅众多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学生自学用书.也都把此文的题旨定为“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而且是唯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比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杨绛的《老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散文,几乎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无比的震撼力而足以垂范后世。为了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散文的艺术鉴赏品位,有必要采用品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味现当代散文诸多美学特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邵凤森 《成才之路》2010,(17):44-44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地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都注入了这篇优美的诗化散文中。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读来,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乡情、离愁、别怨。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既体现了古风飘袂,又呈现出今韵恣肆,风格独特。浓浓的乡愁凭借着雨的推力而自由挥洒,语言简洁而富有"诗化"的韵味,多活用文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追求唯美,感情充沛,呈现出一派现代散文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18.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诗歌与散文相结合的创作主张的一次尝试,文章用高密度的“雨”的意象和富有音韵美的语言,织了一张精美的传统文化的网,让许多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欲罢不能。但此文作为教学的“选文”无论是出现在苏教版的必修教材还是粤教版的选修教材中,都令执教者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19.
<正>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胆借鉴非散文文体语言,不仅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和谐,更加注重韵律的整齐,构成了独特的话语风格——富于变化的整齐美。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学语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