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升即走”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筛选与选拔机制,成为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其中有关6~7年试用期限的规定却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本文尝试从学术人才成长的角度,以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案例,探究这一期限设置在当下是否为教师展示其学术潜能或检视其是否适合从事学术职业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结果发现两所高校物理系的教师在副教授职称评定之前已经展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达到了晋升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期限设置的合理性.在我国众多高校也逐渐采纳美式“非升即走”制度的今天,大胆借鉴很有必要,小心求证期限的设置是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环境或学术文化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截至目前,“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历经试点探索、制度准备、多元实践等三个发展阶段。其从试点探索到多元实践是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评价逻辑多重作用下逐步调适推进的。不可否认,“非升即走”制度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其引发的人事争议难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有效解决、容易诱发科研产出的功利化倾向、尚未构建起关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支持措施等困境和问题。为优化“非升即走”制度,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需建立健全岗位聘任制法律法规;确立基于岗位聘任的用人制度,全面推行“预聘”和“长聘”结合的聘任体系;进一步探索与“非升即走”制度相配套的教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在地化,是制度-组织-社会互动的耦合过程。借助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运用多案例比较法,考察处于相同宏观环境中的三所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意义构建,发现基于差异化的集体认知和执行方式,三所高校实施的“非升即走”制度分别以嵌入、脱嵌与调和的方式构建了“超常规的快车道”、“大浪淘沙式竞赛”和“非升即转机制”的在地化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契约合作、校强师弱和互利共生的高校与教师关系。  相似文献   

4.
战后美式终身教职面临的主要批评有:人力成本高昂、岗位调整难度较大;对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行非升即走下的"Publish or Perish"短期考核压力过大,容易诱发学术造假现象;容易导致Lazy Professor现象。为应对以上问题,美国国内各界提出教师薪酬由学校和院系分比例承担、限制终身职位的比例、实行长期合同制、聘用非终身制教师等策略。我国教师聘任改革应遵循我国的国情和改革的约束条件采取渐进策略:非升即降、非升即转、非升即走三结合;长时段考核豁免;教师薪酬与院系财政紧密联动。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自发形成的内生型制度,丰富的教职来源、强健的专业保障、完善的学术氛围、畅通的流动机制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构成了其繁荣的土壤。我国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虽然取得了突出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外生型改革导致利益博弈复杂,制度移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二是"非升即走"中的培养支持不足,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不够;三是晋升前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晋升后易成为"保护懒汉"的制度。建议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与动力传导链条,关注政策实施的弹性与灵活性;落实预聘期内的培养支持机制,完善教师"走"后的兜底保障制度;实施适应性与发展性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是高等院校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教师的有效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师管理中招聘公开化、职务评审制度化、避免近亲繁殖、教授终身制、终身后评审制、非升即走制等特色的探析,对我国当前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底,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让清华大学“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时隔20年后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所谓“非升即走”,就是1994年清华出台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对那些走不了的人进行分流. 清华外文系讲师方艳华的英文写作课,深受学生喜爱.但她因忙于教学,无暇搞科研,根据入职合同规定的“就职9年未评职称老师必须离职”条款,今年4月,她被清华解聘,转为职员.随后,学校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能将她留在教学岗位上.除方艳华外,这次不再续聘的还有清华大学最受欢迎的微积分助教闫浩.学校有意安排他转任职员,但闫浩拒绝了,“不让我教课,是对我能力的最大浪费”.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术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激励机制,聘任与晋升机制对教师学术活力和大学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准聘—长聘制度”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两者在价值预设、“非升即走”的适用范围、筛选机制及配套支持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缺乏资源支持、名额有限、考核标准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全过程竞争、低留任率和高职业压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体系的显著特征。究其根源,我国准聘—长聘制度并非是教师群体基于维护学术自由的共同目的自发生成的,而是基于效率导向的行政逻辑自上而下推行的,不同制度行动者和治理机制之间缺乏适度制衡。在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协会发育不全、契约观念缺乏的情境下,准聘—长聘制度被异化为高校增强人事管制和提升组织效益的工具,而教师的合法权益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乃至“遮蔽”。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和法律理性,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此,可从设定合理的留任率、构建公开透明且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以学术为主导的评审程序、完善针对终身轨教师的培育和支持体系以及退出流转机制等方面着手,重构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锦忠 《教育学报》2006,2(4):70-73
本文在回顾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教师聘任制在实行过程中选择短期合同和长期合同的原理,说明了在给予教师长期合同或终身教职中使用“非升即走”机制的原因,指出了实行教师聘任制之后职称评定制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以“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为核心的“准聘—长聘”人事制度不断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通过准聘期考核得到长聘教职的晋升评价是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一环。文章选取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案例,尝试探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机制。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分层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实行自下而上、职责明确的评价程序,并建立了充分的反馈与申诉机制。深化我国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应树立共同治理理念、推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关注学科差异、兼顾“质”“量”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发挥基层组织评价自主权,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分银行"制度是目前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重要的方法,建立保障体系的目的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系统,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学分银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子弟书是清代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对于研究清代的语音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把子弟书中的押韵字进行归类整理,用它所反应的情况和《五方元音》的韵母系统进行比较,发现从康熙到清末二百多年中,韵母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入声的消失、a的产生、ei的产生、iai到运的演变、ue到uo的演变等。  相似文献   

13.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这一命题近年几乎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事实上,雅尔塔体制尚未瓦解。雅尔塔体制是以雅尔塔会议前后一系列相关会议达成的所有协定为法律基础的;雅尔塔体制的内涵包括二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世界政治体制,也包括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瓦解的是两极国际格局,而非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没有解决是由其历史进步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信息系统”是目前高等学校众多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合理安排教学和实验的内容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保证。以目前存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大纲混乱、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以及对实验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以及加强先导课程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汉语拼音方案》 是给汉字记音的一套符号,也是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离不开 《汉语拼音方案》.怎样才能学好 《汉语拼音方案》,在教学和工作中运用好这套方案,是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思考的问题.论文结合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对这套方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说明.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导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与思考。通过“导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及实际效果分析,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成"探索100"百万亿次集群机,为高性能计算相关各领域科研工作提供平台支撑。现着重从硬件系统部署、软件系统建设、技术支持等三个方面阐述百万亿次集群机的建设和部署情况。百万亿次集群集建设和部署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服务于各领域用户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目前,"探索100"集群机已经正式对外开放,以稳定的性能、丰富的软件资源、专业的技术支持吸引校内外各领域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中心制”是西方普遍采用的编采运行模式,传入我国后,引起学者热烈讨论。“编辑中心制”在我国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编辑的中心地位不仅存在于新闻采编过程中,在文化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同样重要;“编辑中心制”是与“传媒消费主义”对立的,“传媒消费主义”与我国的国情不符;“编辑中心制”的实现是由“编采合一”到“编采分开”再到“编采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部制”和“学部制”两个概念的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两者在概念起源、应用领域、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差异,得出两者在高校改革中的定位,似“一个硬币的两面”,各自独立、缺一不可、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改革的完整体系.高校“大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改革,高校“学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学术组织的改革.“大部制”和“学部制”是我国高校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体制的重要“两翼”,有利于下放高校行政权力,解放学术权力,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