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技术进步成为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构建包含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两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探求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基于1999—2015年14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2S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干中学"效应、技术溢出和人力资本均是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路径;中高端制造业技术溢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其"收敛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不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但能有效通过其与"干中学"效应和技术溢出的交互作用来间接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2.
基于Feder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阻滞期"、"飞跃期"、"稳定期"三个阶段.人力资本与其他吸收能力的结合将对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及科技创新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历史时期,创新驱动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重要动力。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周边地区尤其是地理相近省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显著的空间衰减特征,具体表现为,省份间地理距离在9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区域,1050公里为空间溢出的"半衰"距离。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长三角制造业低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来考察基于国家价值链的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探讨了基于国家价值链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对临近的经济体产生辐射,推动长三角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既面临着"溢出效应"的机遇,也面临着"虹吸效应"的挑战,那么苏州能否从财务外包的领域去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呢?因此本文主要从苏州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角度研究苏州承接上海自贸区财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路径,利用SWOT进行分析,旨在为苏州财务外包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思路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溢出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主要途径、影响因素及增强溢出效应的措施。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对于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和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伟龙  王健龙  李中锋 《软科学》2024,(2):58-64+73
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老旧小区试点作为城市更新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城市更新对城市代谢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更新显著且稳健地提升了城市代谢效率。机制分析显示城市更新主要通过催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投资、带动消费升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条路径提升城市代谢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城市代谢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城市更新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城市代谢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值与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模型等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排除宏观系统性环境影响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驱动工业绿色转型;(2)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3)在区域异质性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东部发达地区相较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大,对工业绿色转型作用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快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基建”一体化布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并依据地区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解析与影响效应研究对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数字经济赋能创新绩效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机制,基于河北省2010-2020年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河北省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检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效应,探析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河北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提升创新绩效;数字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促进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20年中国173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地理权重矩阵,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验证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效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不同检验结果都表明,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时间效应,而非个体效应。说明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非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者,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较为均衡;从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来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还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区域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相关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量化长三角地区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该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2000—2015年长三角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发现,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前者,除上海第一产业外,长三角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用水量差异及其驱动效应与参考对象的选择密切相关;浙江第一、二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下降具有明显优势,而上海在第三产业上具有优势;上海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而江苏和浙江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江苏和浙江要努力控制人口规模,也是缩小用水量空间差异的有效途径。因此,长三角要采取有针对性、差别化的节水政策措施减少用水量,可以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控制方面具体考虑,经济增长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反而会增加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溢出的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杨武  王玲 《科学学研究》2005,23(3):425-427
技术创新中的溢出效应,是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典型特征。本文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溢出的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归于创新的示范与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的技术创新源以及产生的正、负经济效应,得出知识创新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但其作用机制在我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并不相同.本文使用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估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转折点.结果表明: 沿海地区的技术溢出转折点显著高于内陆地区水平.但是由于吸收能力的地区差异,综合吸收能力增强提高了内陆地区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由促进转向抑制的阀值,而沿海地区技术溢出转折点降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双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国际技术溢出的各种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特征,从R&D强度、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老龄化和制度因素6个方面分别测算了最大化正向技术溢出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值,发现各吸收能力因素对国际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即吸收能力因素介于两门槛值之间时,才能最大化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7年我国29省、市、自治区创新平台相关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函数、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创新平台发展进行了测度并研究了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大多数地区创新平台发展协调度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各类平台之间拮抗发展,创新平台良好协调发展机制尚未成型;(2)创新平台与区域创新能力的高值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中心腹地等,低值区主要在新疆等西部地区;(3)创新平台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从溢出效应分解来看,直接(区内)溢出效果优于间接(区际)溢出;(4)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负向调节创新平台发展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但随着政府支持强度的增加会削弱其负向调节效用。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豆生产及贸易的生态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文丽  刘爱民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3,35(11):2174-2180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全球农产品贸易量迅速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及社会经济效应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使用多属性效用理论,分别从生态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对我国及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大豆生产及贸易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巴西、美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生态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均较高,而阿根廷大豆生产及贸易则处于低生态效应、高社会经济效应的范围,相比较而言,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应值均低于这三个大豆进口来源国。因此,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大豆进口降低了全球大豆生产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提高了大豆出口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要保证大豆供给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应提高国内大豆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进口大豆来源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资本的角度,分析不同年度标准的异质性,用永续盘存法测算1995—2017年我国国家标准有效存量。基于标准存量和知识存量的溢出效应以及人员投入,建立溢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显示,RD资本存量、发明专利存量对年度新增知识存在正的溢出效应,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增长对年增知识的影响是正向的,标准存量对年度新增知识存在负的溢出效应。建议通过增加研发经费、鼓励制定专利、鼓励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措施推动新知识的生产。通过解决标准老化缺失滞后问题,推动标准存量对新知识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孙晓华  田晓芳 《科研管理》2011,32(8):98-104
本文将工业分为装备制造和非装备制造两类部门,应用两部门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对非装备制造部门的溢出效应,并运用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装备制造业对非装备制造部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外溢弹性为7.996%;(2)装备制造业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贡献率达到9.15%;(3)装备制造业的平均要素边际产出比非装备制造部门高出1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