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2.
先学者为师     
马永萍 《宁夏教育》2011,(12):69-6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概括教师的职责时,也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故强调"是故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说来,教师并非生采就是教师,教师应该是在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中逐渐成为"师"的。  相似文献   

3.
<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具有能担任三大任务的能力的人,就具备了为人师的资格。他还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就是说,做教师的必须闻道在先。凡是做教师的就应该以“师”为职,以传“道”为任,而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韩愈还用“德”来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做教师的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只有使自己具有高尚的  相似文献   

4.
一路有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题记(摘自《师说》)"要让自己的生命焕发亮丽的光彩",1988年,我从无锡师范三二分段大专班毕业,就  相似文献   

5.
唐代韩愈曾有<师说>留世,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断也一直为后人所引用和诠释.然而,韩愈提出的有关教师的思想从内在的精神上来说是卓越的和"超现实"的,这一点既是其具有久远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同时,也是其作为教师理论的局限之所在--缺乏对教师发展的实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桃子的希望     
姚瑶 《课外阅读》2011,(15):32-35
是不是愿望许多了,感情就会廉价?是不是梦想一旦实现,就会渐渐被我们遗忘?是不是划过的流星已承载不了殷殷期盼?所以才会把那些小希望藏到纸条里折成星星,提醒自己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一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漏句,该罚!"生哀而答:"子  相似文献   

8.
闻海鹰 《师道》2004,(12):42-43
师,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此一说,让为师成为高高在上的神,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自己就必须得闻道在先,术有专攻,胸中无惑,不然何以担此重任呢?在古时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换代较慢的情况下,孔子尚被聪明的甘罗问倒。何况于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要让师成为无惑之人,就更属苛求了。于是乎,  相似文献   

9.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军 《上海教育》2015,(7):74-76
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师"存在的地方;"道"即是"师"。"道"在天地,天地即为师;"道"在万物,万物即为"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师道"一体的理念。"师道一体"的另一意义是,肩负着"道"的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一种人,也称其为"师"。虽然这个"师"不过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入而已,但是,由于他起到引导、激励、校正学习的作用,在"传""授""解"上有独特功能,因此,他自然是求道之师,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11.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2)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赵策》)(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面五句话中加点的名词是意动用法,还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1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里的这句话明确了教师的三大任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强调了从教择师的标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江泽民总书记的话也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教师》2014,(5):1-1
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眼于当今学校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以韩愈《师说》中所倡导的师道观为核心,从"传道、授业、解惑"入手,解答教师应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入手,提倡应由"耻学于师"转变为"能者为师"、"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是书,伟人是榜样,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身边的人都是你的学习对象。——题记韩愈的《师说》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并不是只有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为师,其实你身边的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良心事业,教师则是良心事业的工作者。教育引导人类的心灵善恶、智慧的启蒙,教师便是人类心灵的开拓者,智慧构建的工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故曾国藩曰: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与学问     
余全立 《师道》2002,(9):47-4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这是千百年来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仰慕的生动写照。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首先是对教师的期望。“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对“师道”的论述,是相当民主也相当严格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他是有所选择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的观点十分鲜明,为师者就是要德才兼备。在今天看来,要培养适应二十  相似文献   

18.
李渺 《中国教师》2008,(7):14-16
<正>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相似文献   

19.
耿英 《考试周刊》2015,(30):33-34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条途径。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  相似文献   

20.
顾名思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之道之业;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之道之业;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道,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业,解学习和承继人类知识总和之惑。由于教师先于学生而学,他们积累了前人的生活知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而获得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