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声词,顾名思义,是摹拟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各种音响的词语。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有段描写,“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这里的“拟声词”“滴滴嗒嗒”、“潺潺”、“訇訇”将大小不同的水声摹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7年第4期《韩石山给课文指瑕》一文认为,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应是“明明有水声,却看不见水流”之误。笔者对此实不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第一册雨中登泰山[学习要点]《雨中登泰山》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抒写了作者雨中登临泰山的“独得之乐”。阅读这篇游记,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抓住“雨”,体会课文开头是怎样点雨的,结尾又是怎样以雨收笔的,文章中间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5.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6.
陈绍忠同志在《语文知识》九二年十一期发表《“步走”注释商兑》一文,认为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师《文选与写作》第四册)将“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jì骑兵)乃得过。”句中“步走”释为“步行逃跑”是错误的。陈文认为“‘步走’实为  相似文献   

7.
课本对“岩”的三种误解周照明文言词“岩’似乎并不难理解,然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却有三误。一、将“岩岩”理解为“积石貌”。高一册《雨中登泰山》:“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这里的“岩岩”是“积石貌”吗?不是的。“泰山岩...  相似文献   

8.
谈谈《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湖南攸县一中欧阳宇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开篇之章,足见其具有的典范性地位。但是,多年来有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执教此文的语文老师,那就是这篇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到的本文“描写了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  相似文献   

9.
程少芝先生《“雨脚如麻”句别解》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0期)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雨脚如麻”的问题。 我们先从“雨脚”说起。 高中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解释的:“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 邓魁英、聂石樵先生《杜甫选集》注云:“雨脚:雨点从空而降,直线下垂,称‘雨脚’”。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雨脚如麻,形容密雨,不是疏疏落落的雨。” 《辞源》释“雨脚”为“雨”。 程少芝先生释“雨脚”为“残剩的小雨滴,即屋漏。” 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暂不作出判断,且先考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千古名篇,中高等院校语文教材常选。但对“雨脚如麻”一词,有的略而不训,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的训而欠妥,如《高中语文》(第六册136页)、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121页),均训“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教高中语文第四期《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文)一文前,往往先用一节课时间介绍该著作,要点为: 1)作者生平和全书内容的联系; 2)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高鹗续书的功过; 4)青少年看这部著作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重点讲第二个问题,而且同时发下加有注释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记叙文、散文单元编排质疑重庆廖希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记叙文、散文单元的分类编排,颇多牾牾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感难以自圆其说,学生也觉得无所适从。第一册第一单元,题为“记叙文”,但《雨中登泰山》的注释则说“选自《散文特写选》”,《长江三峡》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第四段用到“降服”一词,根据文意来看,应是“降伏”而不是“降服”。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教版2003年)收录了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语:“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董秋成《小议“公诸于众”》(《中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12期)曾认为文中“公诸于众”一说是病句。应该改成“公之于众”、“公诸世人”或“公诸大众”。  相似文献   

15.
“咸与维新”一语,高中语文课本分别在第四册(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第五册(见《阿Q正传》)中作了注。前者没有单独释“与”,整体注为“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  相似文献   

16.
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六课《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思考和练习一”是按要求填表,其中第一栏把文章开头一段所写的事件归纳为“平陆急电求药”。我们认为,“急电”一词用在这里很不妥当,容易造成误解。《现代汉语词典》对“急电”的解释是“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最近,教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学生遵照作者的指点,对语言用“心的锤来锤炼它们”.不料,经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9.
文非老师《标点出差错,源于误解“如”》一文(见《中学语文》1998年第9期),辨析了高中语文第三册《梦溪笔谈·采草药》一处有误的标点,而使句意前后脱节,造成内容混杂的症结所在,确有启迪惠人之功。然而,似又有未中肯綮之憾。按1988年第二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梦溪笔谈·采草药》这段文字中并没有文非老师所说,亦即现行教材因“误解‘如’”而将本是句号却用为逗号的舛误。文非老师的“源于误解‘如’”的“猜测”认定完全可以说是与其不谋而合了。但细玩文意,发现其指瑕持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 ,也是游记中的佳作。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品味课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 ,咀嚼鉴赏 ,便会有美不胜收之感 ,读起课文来也就“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 ,久而弥笃”。《雨中登泰山》之美 ,美在自然 ,美在人文 ,美在思想 ,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一、自然秀美。文章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 :虎山水库闪光的黄锦———色彩美 ;二天门潺潺的水声和訇訇的雷鸣———声响美 ;远望如白蟒匍匐于山峡当中、近看似长梯搭在南天门口的紧十八盘———形状美 ;“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姿态美 ;“荡胸生层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