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生的爱心教育需要制度化的实践措施来强化。慈善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爱心,而慈善事业取得的业绩也是爱心实现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慈善知识的普及,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慈善事业,不仅对实现社会公平,改善德育整体环境有利,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但政府功能的过于强大已经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角色越位与缺位,从社会环境的培育、政策法规的完善、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定位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前上海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史的梳理,发现在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善会善堂不断整合,并形成了一些大型慈善组织。这些大型慈善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从组织结构、慈善活动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慈善网络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使得即使在政局变动不居、华洋杂处的上海,民间社会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这表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出适应社会变迁需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系统,而并非全是“一盘散沙”式的无序与混乱格局。  相似文献   

5.
一 慈善事业是一项光彩、崇高、阳光的事业,做的是奉献爱心,雪中送炭,不求回报的事情.人间大爱是慈善事业的基石,慈善事业则是展现人间大爱的宽阔舞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善会善堂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些大型慈善组织。这些大型慈善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从组织结构、慈善活动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慈善网络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使得即使在政局变动不居、华洋杂处的上海,民间社会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这表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出适应社会变迁需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系统,而并非全是"一盘散沙"式的无序与混乱格局。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37):14-15
中职学校教师因社会认同度低、自我价值认知欠缺等原因,是一个发生职业倦怠比例较高的群体。本文综述了历年对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指出个人因素是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再从心理学视角提出"自省"对中职学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三大作用: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对倦怠心理及时自我调控;有助于对教师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正确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8.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社会性救助事业.慈善事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密切联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以及慈善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国慈善法律制度的缺失和社会道德冷漠是制约慈善事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因.因此,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扩大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要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社会成员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重塑乐善好施的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中国,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仁爱同情与慈悲为怀是中国传统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情感动力,积善成德与见义勇为是慈善行为和事业的理性基础和道德实践,而福善祸淫与善恶有报则是传统慈善行为的普遍价值信念和赏罚机制,三者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们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正慈善事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通过募集社会资金、物资和志愿服务,将资金、物资和服务输送给困难群体。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公报》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说明慈善事业已经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种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慈善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开展慈善组织的研究旨在探索慈善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又称之为“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社会青睐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应该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然后,从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几个层面来考虑:在个体层面要明确个体的社会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社会层面,大学生要立足社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立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上;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践行。  相似文献   

12.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慈善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事业,其发展的道德基础主要有三:以慈爱和同情为基础的情感伦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支撑;人道主义的理性义务观,为慈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和情感约束;慈善事业的道德价值目标,体现在互助行为的总体交换中。慈善是人们交互性的普惠行动,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过程。慈善事业是对人类尊严和权利的维护,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是服务于共同体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实践”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人对人的、具有道德的或政治性的活动。人类的德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并获得。作为以“类”而存在的人,国家这一共同体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道德理论经验的责任,分析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依靠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探索重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方式,恢复教育的道德传承和实践功能,从而造就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根本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偏好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饱满,爱党意识有待加强;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重视爱情道德、忽视家庭美德;强调法律权利、回避法律义务。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识之士为何对东方儒学产生兴趣?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与西方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互补是原因之一。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精神自律”的历史建构,涵盖了西方“情商理论”的内容。它倡导敬业乐群的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一般性、共同性成分。若能对儒学的合理内涵作出现代化的诠释,使其融合于个人意识中,将有利于健全的现代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8.
企业慈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企业慈善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国企业慈善还面临许多问题。企业自身的慈善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完善企业慈善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公民意识,营造企业慈善文化的氛围,以及通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推动企业慈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督宗教强调仅有信仰是不够的。爱是信仰最纯真的表现,爱从信仰而来。在信、望、爱三德中,爱是最大的,这种爱可以使人生超越自然、超越自我,而向更高的境界提升。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圣经》中爱的教导直接相关,这种爱的教导,形成了基督宗教悠久的慈善传统,也成为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