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壮族的民间传统有对歌的习俗,电影《刘三姐》中,秀才和刘三姐对歌的场面就十分精彩,其中蕴含着数学问题,它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相似文献   

2.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生前有两大爱好:一是收听、观看、学唱黄梅戏,一是对歌剧电影《刘三姐》狂热痴迷。父亲的笔记本里抄下的全本唱词除了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还有黄婉秋主演的歌剧电影《刘三姐》。小时候镇上放过露天电影《刘三姐》,但因为路远,爸爸没带年幼的我去看。长大后在电视里看到,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刘三姐》居然是一部彩色电影,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白描、比喻、夸张、重复、视听营造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刘三姐》山歌的艺术特点,旨在加强人们对《刘三姐》山歌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刘山姐》在现今社会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历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它的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感人至深,还因为它能深深给人以美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美,认识了美,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美。《孔雀东南飞》就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对美的形象描绘,刘兰芝正是他们公认的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9.
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我国"彩调之乡"。宜州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电影《刘三姐》就是以宜州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雏形而创作完成的。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宜州彩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了解《唱山歌》是壮族民歌以及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故事。2.能基本正确而流畅地演唱《唱山歌》。3.通过学习、欣赏《刘三姐》插曲,编唱《对歌》,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创编歌词、对唱山歌。教具准备1.电影彩调剧《刘三姐》  相似文献   

12.
“因为我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所以我要学习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廖初江同志这一句简明、朴实的语言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我想不到这样的话,也说不出这样的语  相似文献   

13.
<正>何香久的长篇小说《焦裕禄》以悲壮、深沉的笔触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去兰考上任到病逝这一人生奋斗的历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同志这一光辉形象。阅读《焦裕禄》,总像是在阅读一篇关于鱼和水的故事。焦裕禄,这个名字,因为一颗情系百姓的心而感天动地。焦裕禄,因为这个名字,才使得后人深深地懂  相似文献   

14.
借《踏歌》舞剧创作的文化品位来阐释《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意识,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这对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代末,彩调剧《刘三姐》从民间骤起,迅速遍及广西,半年间创造了演员近6万人、观众1200万人的会演壮举,接着震撼北京,波及全国。改编成电影后,跨出国门,走进港、澳、台、日本,风靡东南亚。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将它打倒。8年后它重新奋起,再上北京,又跨出国门。大起、大落、再起,缘于《刘三姐》所积淀的中华民族艺术精华,以及所依附的不同时代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少教师在教《赵州桥》(第六册)一课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做是很对的,因为这句话是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表现在哪里呢?有人只注意到横跨在  相似文献   

18.
徐森 《高中生》2012,(28):10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这首歌当年红透了大江南北,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能勾起几代人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想到《刘三姐》,想起广西秀丽的山水……《刘三姐》取材于广西民间故事。刘三姐的传说流  相似文献   

19.
当我回首自己50年教书生涯时,《人民教育》在我心中涌起波澜。1965年第6期《人民教育》发表了华东师大外语系李震雷教授的调查报告《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好外语》一文,并在文章前加了评论员文章:《启发式与因材施教》,我的教改实验第一次向全国推出,一夜之间把我这个极其普通的中学教师推上了全国外语教改的前沿。为了这一篇文章,我尝尽了人间的甜酸苦辣;为了这篇文章,我整整奋斗了三十多年。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就因为这篇文章,我成了学校第一个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人。我被戴上“飞爬滚教学法祖师爷”的帽子,…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龙头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可知其已进入衰退期。内容缺乏创新,未形成文化产品产业链,服务质量不高是产品成熟期过于短暂的原因。延长《印象·刘三姐》产品生命周期的对策,包括更新演出节目内容,着手新产品开发,构建产品产业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