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传承性和亲和性,是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政治课教学,能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助推教育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过程中,需要教师巧用资源以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发挥地方特色资源的作用,激发学生应用地方特色资源的主体意识,营造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教学的良好环境,开发符合教学实际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以深化其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3.
李金萍 《甘肃教育》2023,(13):15-19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增强协同效应。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以课程为中心,围绕课程的分布、内容、方法和资源,构建课程分布“以一导多”、课程内容相互补充、课程方法相互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课程联动机制,强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打造全课程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独具一格,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来源,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因此,以肇庆特色文化资源为背景,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从而展开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性实施经验认为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其中,课程资源的"系统构建"是重中之重。苏州案例说明:结合课程实施需要,应综合性理解"课程资源"概念;整合各方多样资源,宜结构化关联"课程资源"要素;发掘地方草根资源,可持续性生成"课程资源"支点。  相似文献   

6.
谢一彰 《教师》2012,(7):44-45
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构想,无疑增强了地方、学校对课程建设的主动性、拓展性。为以本地资源为特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契机。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强调的概念之一。实践证明,课程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最初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而课程思政所折射出的大思政观、协同育人理念、融合育人思想,对高中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以所在学校为基地,联合其他学校,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为实施主体,整合利用课堂、环境、活动三类课程资源,开展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取得可喜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8.
姚荣荣  李国平 《生活教育》2012,(6):11-13,16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改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新课程设置,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整合的方法,使课本资源与课本外的生活资源相融合;改进课程实施,坚持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课程评价,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和教师"快乐地学、幸福地教"。  相似文献   

9.
龚敏 《考试周刊》2011,(70):216-217
如何将外在于课程的土家族的课程资源,转化成内在于课程的土家族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尤为重要,然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资金和人力不足。解决资金不足和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政策保障,具体思路就是"三跨":跨省,跨民族,跨学科。"三跨"解决了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而为对土家族文化进行教育学筛选和加工扫清了障碍,给渝东南土家族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土家族地方课程的开发对地方文化资源起着系统化的作用,有利于形成渝东南土家族特有的人文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学俊  周冬祥 《教育研究》2005,26(12):43-48
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多元综合性、动态生成性、可持续发展性、实践体验性、自主开发性等特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应与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有机衔接,以一线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促进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是:开发专门的地方课程,形成国家课程某部分的补充材料,促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渗入各学科领域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应重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管理, 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凝聚最广泛的中国力量。新时代赋予了课程思政发挥聚合效应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建设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基本遵循,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广东地方特色相结合,将宝贵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中,以构建思政为引领的“1+n”模式的特色课程思政群为路径,发挥课程思政群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命、内容和方法,为各地课程思政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的不断实施,各地都在积极开发与地方课程相适宜的资源以支持该地区地方课程的实施。然而由于对所使用的概念界定不清,严重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对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等概念进行系统剖析,充分利用属差法,找出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和特点等角度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正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本位的课程,即服务于地方、立足地方、归属于地方的课程,它是乡土课程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崇明岛拥有独特的生态乡土教育资源,因此,多年来,崇明教育致力于"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的体系性构建研究。本文从这一课程实践案例中,对这类乡土课程的体系性构建实践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形成了可迁移的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游驰飞 《林区教学》2013,(8):102-104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有效促进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改革,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资源,通过学校音乐教育能充分体现地方音乐文化价值。因此,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以盐城地区为例,阐述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领域和方式,以期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以乡土资源为背景,产生一类能够体现化学生物学科相互融合的校本课程,继而开发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特色课程有显著实践价值。文章以具体事例来寻求体现化学与生物学科相互融合的校本课程模型建构,力求形成"实践——基地——课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和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针对传统专业及其课程体系的陈旧僵化,临沂师范学院按"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课程资源,按要素建设单门课程,建立课程研发机制,提高课程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互动,改革评课程价机制,实行动课程态管理,明确了以课程作为各类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载体,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较好地解决了招生与就业"两张皮"问题,探索出一条地方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英语课程学习的主体,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应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现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教材的"二次开发";学生个人背景知识的运用;校园各种学习设施、社团文化活动等资源的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程不是以知识传输为目的,而是以引导学生道德与价值观成长为宗旨的课程。它的蕴涵闪耀于生活与社会的广阔时空,其中动态演进的各种现象和事件构成了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活力来自课堂资源的动态重组,通过资源的"异体"构建、"异源"构建、"异形"构建和"异质"构建,使师生的思辨力活跃于课堂。可以说,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动感思维依托资源异构熠熠生辉,而动感思维的重塑则是思想品德课程本原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