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边境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还会促进边境牧区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结合边境牧区治理实践,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可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法治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工具智慧化等五个方面衡量边境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态。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治理机制法治不足、牧民参政程度较低、治理智慧化水平低、边境牧区治理存在无效的风险是边境牧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阻滞了边境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实现边境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从推进牧区治理多元协同、提高边民整体法律素质、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科技支撑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化边境牧区治理绩效动态化管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路径:一是牧区产业政策的演变,二是牧区产权制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即由重视家畜第二性生产向重视草第一性生产转变,由注重经济目标向保护生态目标转变。在未来牧区政策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增加政策的稳定性、牧区群众对政策的参与性、牧区政策的民族文化个性及牧区政策与农村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实施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牧区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的特殊性。针对呼伦贝尔牧区的现状与实际,笔者认为,我盟牧区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除了必须坚持国家强调的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以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传统农牧业面临向现代农牧业转化的形势下,我省农牧业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了农村牧区人们的经营范围,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现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加快农民增收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呼伦贝尔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将对加快本地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薄弱、条件特殊的牧区实施素质教育,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寻求适合牧区实际的发展路子。要不断拓宽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夯实发展基础,突出地域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牧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牧区教育是阿坝州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阿坝州牧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如何推进阿坝州牧区“普九”进程、改革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师资培训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推进牧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乌兰夫领导牧区工作的宏观思路是:充分认识和掌握牧区客观实际是在牧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牧区一切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畜牧业;牧区要“以牧为主”的同时,发展其它行业,各行各业要相互支援;围绕经济建设,必须同时开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加强民族团结,为牧区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牧区建设要靠自力更生,同时需要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大力支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疆牧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时期牧区教育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成为新疆教育工作的难点。本文从扼要介绍新疆牧区概况和特点入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师资、设施、经费、参考书、就业等7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投入、信息化、师资建设、助学体系、双语教育等9条发展牧区教育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乌兰夫基于内蒙古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牧区社会主义过渡思想。他从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出发,阐明了对畜牧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依据内蒙古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探索了改造畜牧业的具体步骤、方式和方法;根据畜牧业经济的特殊性和牧区的条件,分析了牧区社会主义过渡所需要的时间;从所有制、生产状况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本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学校布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传统游牧经济和深厚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致使人口和居民点具有高度的离散性,导致广大牧区中小学分布极不均匀,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教育发展差异大,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整体素质低.而牧区中小学整合必须密切结合城镇化建设、“异地搬迁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按照“合理化、规模化、效益化”的思路,分步实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和乡所在地集中.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青海牧区的人口与地域特征、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牧区远程教育发展的分析研究,论证了青海牧区发展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基本模式。旨在为牧区教育发展及社会进展,构建有高原牧区特色的远程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青海牧区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青海牧区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几个途径和具体方法,以期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牧区经济工作是乌兰夫牧区工作中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乌兰夫领导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乌兰夫牧区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乌兰夫的牧区经济建设思想是非常全面系统、精辟的。探究了乌兰夫同志的牧区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由潘建伟、张丰兰教授等著《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一书,将我国牧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在自然和人、气候和地理、历史和现实辩证关系之中进行研究,深刻地揭示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对我国牧区发展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细读全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赤峰市牧区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针对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牧区是中国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可忽视的地区。本文通过分析评价牧区“四化”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加快牧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牧区的最大特点是地广大人稀,人群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明显,这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布局面广、量少、部分教学点经常处于变动状态。这种教育现状极不利于牧区民族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长期稳固发展。而寄宿制中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陷,使牧区民族中等教育得以稳步发展,可以说,它是牧区民族中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最佳模式。因此,应大力提价举办这种学校。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海牧区的15所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牧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状况令人担忧,并且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紧缺,体育运动场地较少,体育设施差,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民族特色.据此提出了牧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兼顾地区经济、文化、宗教的差异性;制订引进体育教师的优惠政策;做好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