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观点之一。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终身。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人生活的新鲜内涵。而《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就是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在一起,强调了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生命力。他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作文曾经一直是我和学生头痛的事。而这却在班级建立了"交往学习共同体"后变得有趣起来。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既是他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活。正是你、我、他的共同生活构成了集体,组成了社会与国家。现实中的每个人既要为自己而生活,也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生活,既要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也要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似乎让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对数学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陶先生这样说过:“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不仅有理论提出,还在学校里积极创设条件,给孩子们开了一扇实实在在的“生活的窗”。  相似文献   

6.
应利微 《考试周刊》2008,(24):34-36
生活化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基于教学与生活相互融合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思路,是对教学的实践和对生活的解读的综合.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生活化教学受到了各学科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的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向生活延伸而接近数学学习的本质,可以通过生活向教学的靠近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在情景创设中引入生活,在数学思考中融入生活,在互动学习中解读生活,在数学应用中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的印记,生活是语文教学和写作的源泉,语文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而拥有了生活的语文将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因为生活中有真挚而又可贵的情感,语文教学通过真挚而又可贵的情感,搭建了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语文教学因情感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8.
80年前,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80年来,生活教育理论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生活中继续显示出蓬勃的生命活力。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的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数钢筋水泥城市的不断崛起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给人带来困惑、迷茫和对于生活的浮躁,音乐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而社会又是复杂的、有声有色的,中学生又处在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年龄,他们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做到绘声绘色,创设一个真实自然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听中感受中国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培养其热爱语文,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  相似文献   

12.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  相似文献   

14.
寄语     
正我不能没有粮食而生活,也不能没有书而生活,更不能没有《红领巾》而生活!一本《红领巾》带给了我十倍的快乐和知识。《红领巾》是我童年不可缺少的好书。63年来,《红领巾》历经磨难,经历了多少次设计困难和编写困难,而每一次,《红领巾》都能"化险为夷",在困境中逐步成长、壮大。在这1000期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能不激动,能不狂欢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往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写作贴近生活,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恰当应用生活教学法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对生活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生活教学法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作文应来源于生活。生活化作文就强调学生生活、作文的共同提高。而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为此,笔者在生活化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尝试和研究,即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然后以此为题材作文,使作文反映生活,深化生活,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开发的道德体验,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而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起始于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贯通,使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历程中,收获人格发展与认同中所需要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高三一年,由于准备高考,学生学习生活高度紧张,学习几乎挤占了学生生活的所有时空,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生活的乏味,心情的紧张,使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为素材的枯竭而苦恼。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几乎成了这些学生高考作文时的最大障碍。而有些学生过去作文不错,但由于高三这一年学习生活的紧张,无暇顾及其他,时代“活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幸福而完满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充满精神自由的、有德性的、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生活。而现实的教育生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教师自我放弃和缺乏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教师发展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教师应该学会感悟生命价值,在追求完满生活中促进专业发展;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在学会优雅生活中提升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20.
品德源自于生活,形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人类因为有道德而高尚,社会因为有道德而进步,世界因为有道德而文明。近年来,关于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应然要求,促进了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和人们生活德育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