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日本学生而言,选择接受私人辅导补习是极为普遍的学习方式.许多日本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接受私塾的课外补习,或是前往预科学校备战大学升学考试.长期以来,这些课外补习机构被视为严酷的应试竞争和学业要求的重要符号;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大学升学竞争状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利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样的888对高中生及其母亲的调查数据,利用Tobit回归模型,深入考察日本高中阶段课外补习的私人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选择课外补习,家庭经济状况和兄弟姐妹数对课外补习的支出具有显著的影响.尽管学生人数减少,大学升学选拔竞争性降低,但学生个人的课外补习支出依然呈现不均衡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小学文化课补习的现状为:课外补习主体低龄化与边缘化,课外补习规模不断扩大,课外补习内容超前、目的单一,课外补习教师队伍复杂,课外补习导致学校教学陷入"怪圈"。家长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发生的心理诱因;现行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产生的制度诱因;相关教育政策的误导与冲突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产生的政策诱因。解决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问题的对策为:促进学生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建立课外补习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整合公共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影子教育系统的课外补习在东亚国家相当普遍.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 2012上海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由此,本文建议政府和学校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且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免收其补习费用;倡议大型的教育补习集团设立贫困生补习基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均等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7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公布了一份"补课调查"。调查显示,在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课外补习非常盛行,家长每年为孩子请家教或上辅导班补习的开销达数百亿美元之巨。韩国每年补习开支相当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80%;2010年日本家长为孩子支付的补习费达120亿美元;在中国香港,85%的高中生接受课外辅导;在中国内地课外补习更常见。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校外课桌"似乎成了亚洲独特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比较分析了我国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现状,探讨了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地区因素均对学生课外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校质量越高,其课外补习支出越低,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课外补习主要为"补差型";在我国初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而且学生课外补习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加重了许多家庭特别是弱势阶层家庭的经济负担.政府应高度重视课外补习,规范和管理课外补习市场,努力提高主流教育质量,向社会弱势阶层家庭提供课外补习费用等补贴,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6,(6):43-52
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执行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2014),从家庭资本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家庭的各个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情况的影响。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学生是否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家庭的学生课外补习费用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中家庭资本越高,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概率就越高;家庭课外补习费用支出也越高;经过结论的分析,家庭资本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着重要作用,课外补习维持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成为家庭资本在代际间传递的重要手段。据此本文提出:政府应提高主流教育的质量,抑制学生课外补习需求,对家庭资本较差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等政策建议,以此来调节课外补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模型探讨课外补习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家庭背景、课外补习和学生非认知能力三者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非认知能力平均得分明显高于未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发现,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助于提高非认知能力,兴趣类课外补习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高于学术类课外补习.兴趣类课外补习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而学术类课外补习并没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一方面家庭应更多的选择兴趣类课外补习进行投资,提高学生非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美育教育,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16,(2):58-66
本文对内蒙古赤峰市的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父亲的职业和学历水平对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显著性影响;父母对课外补习的态度以及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是课外补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政府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补习态度,加强课外补习的监管力度,对社会弱势家庭给予教育补助,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高中生调查数据,本研究探讨了中国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背景下教育补习主要是“补差”,即教育补习主要帮助成绩落后学生提高成绩;地区背景、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影响。有关教育补习的政策应考虑教育补习合法性并力图减少教育补习活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中小学生的课外补习盛行。各类补习主要是由学习塾(私塾)开办,其规模相当庞大,已经形成了产业。课外补习作为一种课外学习方式.对日本学校的正规教育造成了一定冲击。文章对日本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热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应对此类教育问题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和家长纷纷选择课外补习,使得课外补习在各地蔓延.不同级别城市、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条件等都会对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关注省城中学和县城中学的学生在选择课外补习上的差异,深入探讨这些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家庭背景的关联性,特别是城乡差别对课外补习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对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的初中学生课外补习调查.  相似文献   

12.
课外补习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其蓬勃发展对教育、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但我国缺乏相应的规管政策,而国外一些国家通过颁布法律、税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对课外补习市场进行规管并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比较世界各国针对课外补习制定的相关政策,提出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完善教育体制、实施均衡化的教育财政体系以引导和规范课外补习,抑制课外补习的不良影响,促进教育乃至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课外补习作为补差培优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家长盲目地采取课外补习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课内、课外教育功能失衡,丧失课外补习的调节功能,影响学生正规的学校教育生活和秩序.本文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课外补习热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意识和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并寻找走出课外补习热误区的哲学基础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年五次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现状与变化趋势.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中有32.4%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人均补习支出4951.13元,课外补习支出总花费3303.94亿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校质量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较高;2010-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普通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课外补习支出上升更快.建议政府形成科学、多样的人才选拔体系,尽量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对家庭经济背景较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费用补贴,建立免费的课外补习平台,利用课外补习缩小不同阶层家庭学生的成绩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课外补习与家庭辅导是校外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重视教育的家庭会同时重视课外补习与家庭辅导,两者表现出互补性,课外补习与家庭辅导也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如果给予孩子的家庭辅导较少,可能会通过课外补习来弥补。互补关系会加强教育机会代际传递,替代关系有削弱这种传递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年五次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现状与变化趋势.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中有32.4%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人均补习支出4951.13元,课外补习支出总花费3303.94亿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校质量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较高;2010-2018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普通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课外补习支出上升更快.建议政府形成科学、多样的人才选拔体系,尽量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对家庭经济背景较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费用补贴,建立免费的课外补习平台,利用课外补习缩小不同阶层家庭学生的成绩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教育经费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Tobit模型研究方法探究教育财政投入对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财政投入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第二,教育财政投入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学段、不同质量学校学生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缓解家庭课外补习需求,降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向弱势家庭提供免费课后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非重点校的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差异更为凸显。(3)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缩小。(4)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有显著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的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时间均越早,但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而减小。"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重点照顾弱势阶层家庭,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阶层学生提供校内学业辅导帮助;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课...  相似文献   

19.
课外补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给补习"退热"成为国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内,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归纳出课外补习发展的成因:一是在传统育儿思想影响下,家长出现课外补习行为偏差;二是课外补习的市场化特征,迎合了家长的"应试"需求;三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了家长对课外补习的依赖;四是政府治理权责模糊,成为课外补习发展的"政治资本"。我国课外补习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形式,缺乏其他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以设置准入门槛为主要措施,但政策退热的方向有失偏颇;注重监管职责划分,缺乏问责机制的构建;增强学校主流教育竞争力,缺乏学校教育与补习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结合我国主要地区课外补习的治理成效与经验提出由以政策规范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协同各方利益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形成涉及家长、学校、社区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课外补习治理的责任联盟和命运共同体,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外补习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本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调查数据的分析,文章结合学习态度的评价指标,对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民族间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参加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习态度呈现出积极影响.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对少民族学生的教育投入、规范课外补习机构的管理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补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