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赣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赣方言发音特点的影响,极易在英语发音过程中出现一些特定的问题和错在的发音问题和原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赣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汉语十大方言之一,赣方言的语音结构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某些特点对使用赣方言的英语语音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负迁移作用.文章所做实证研究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了赣方言对英语语音教学产生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如何消除负迁移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赣方言的语音结构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文章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教学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欣 《海外英语》2013,(21):268-269
抚州方言归属于赣语区中的抚广片,是赣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该文从抚州方言与标准英语语音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论述抚州方言在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希望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入手,对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研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机制及实施方法,以此拓展赣高校艺术教育的资源,为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传承开创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宜春文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成为江西文学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研究她就成为必要。宜春文学作为赣文化的子系统,有着深刻的赣文化的烙痕,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赣文化的自然精神,赣文化的正统意识,赣文化的红色情结来论证宜春新时期文学与赣文化特征之关系。  相似文献   

7.
"赣"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字形字音历经演变,至魏晋时期"赣"字才成为普遍写法。"赣"之本意多有变化,内涵亦逐步扩大。宋以前,"赣"多指赣县或虔州州治之地;宋高宗改虔州为赣州,此后直至清代后期,说"赣"多指赣州或更宽泛的江西南部地区。清末,"赣"开始与"江"并行成为江西的简称,至民国,"赣"则完全取代"江",成为约定俗成的江西简称。  相似文献   

8.
赣傩作为我国第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及其莫大的启发和滋养。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仍以西方的教育模式为主导,表现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漠视。本文探析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以此明晰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傩,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文化事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探求者、而赣傩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强势参与下焕发出强劲有力的勃勃生机,彰显着大爱无相的无穷魅力。为了更好地研究赣傩文化,明了现代学术史上各阶段具有代表性人物对赣傩文化所持的观念和赣傩文化的学术成长过程,有必要对赣傩文化的历史和研究历程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是关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西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本课题组成员分别从赣北、赣中、赣南随机抽取三所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发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1月,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国际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领域的首次学术性国际盛会,本次大会兼顾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其规模大、规格高、成果多、影响大、意义远,其宗旨:总结经验、展望发展、促进研究、推进应用、加深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与对话.并构建了国际化的协作研究与发展平台。通过对本次会议背景及会议情况的分析.重点阐述和分析了会议专题讨论的五个主题和相关内容,包括论文专题划分、依据作者所在区域划分,并对整个论文和报告内容进行全面概述。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深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之路.探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标准研制一产业发展一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新模式,构筑一个“全”学习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美学分别产生于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先秦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性及善与美的教化性;古希腊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艺术对现实的再现性及真与美的功利性。中国的艺术哲学产生于魏晋时期,《文心雕龙》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代随着人性复苏、艺术哲学的发展,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才得以诞生。中西方美学体系形成之展开方式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战略高度对巡视工作作出新部署,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巡察是巡视的延伸,巡察整改决定着巡察的实际效果。从近年来全国巡察整改的实践看,影响巡察整改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原则性,二者密不可分且巡察整改的原则性与实效性呈正相关态势,即被巡察党组织自我革命精神强,整改的原则性就强,整改实效性也强,反之则弱。分析原则性与实效性的内在关系,探究巡察整改的基本原则,可以从立足实际、立足长远、立足公平、立足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巡察整改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学科和课程分化与综合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学科是课程的基础,科学和学科内容的发展趋势必然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走势。科学、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是辩证的。分化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化的结果。没有分化就没有综合,只是混沌。在分化基础上的综合和在综合基础上的分化既是近现代科学、学科和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也应该是未来科学发展、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从执政兴国的长远大计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规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决策,深入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结合新的形势提出新的要求,逐步发展党的反腐倡廉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基本内容的形成,都通过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修订中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怪诞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 ;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国会与总统权力的较量、党派斗争、意识形态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国会起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而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则是其作用的主要手段。为发展积极的中美关系,就要加强双方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会的交流与对话、加强对各有关利益集团的工作以及两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对话等。  相似文献   

19.
Joseph Wagner 《Interchange》1998,29(3):351-357
Discord in the academy currently manifests in divisions over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content of the canon and the defects of modernity. As scholarly and intellectual matters these concerns arise exclusively from the domain of the liberal arts. At their core, these controversies arguably develop from deep epistemic roots reflecting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liberal arts. At issue is the integrity of the liberal ar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se fields depends upon appreci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nd moral studies. On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these distinctions by considering the contrast in ordinary language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For it is arguable that while the notion of wisdom is presumably irrelevant to produc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in all other disciplines, it is demonstrably central to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each and every liberal art. If this can be shown then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why emphasis on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sm, on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undermines commitment to common purposes and concerns. By institutionalizing new patterns of behavior, stress on professionalism changes the nature and conception of liberal arts scholarship in ways that produce deep confusions about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se fields. Th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that unlike other disciplines the liberal arts depend upon shared purposes and concerns such that participation of in a common moral discourse is essential to the integrity and worth of each field.  相似文献   

20.
受传统考试文化、现代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劳动及其教育观念萎缩的趋势不减,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和控制了人的身体,加剧了这种趋势与危机。这些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是身心二元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且认为心的发展与身体无关。其实割裂的机械劳动训练与精神德育灌输,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又逆时代发展。未来,以纯粹体力劳动为生的职业将不复存在,但劳动并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不仅是人类大脑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活动,而且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还将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回归身心融合的本源,发展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综合性的劳动学习,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创生性和融合性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体、心智与情感等"整全的人"参与到劳动学习与创造中,进而实现劳动意识与习惯以及相关知能意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