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2.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3.
明中后期坊刻之流变与吴勉学的刻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坊刻指民间书坊所从事的刻印图书以获利的活动.明成化以后,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成长壮大,其图书需求的变化带动了坊刻业的变迁.本文所指的明中后期主要是指成化至崇祯(1464-1664年)约200年间,在中国刻书史上,是坊刻业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其中隆庆、万历年间变化更是显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明中后期坊刻业流变的分水岭.徽州坊刻大家吴勉学的刻书活动就是在此时期,其刻书特色充分体现了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清代宁波书坊发展迅速,从事刻书的书坊多达20余家,刻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侧重于实用。从儒家经典到医学文献,从劝善经卷到便蒙读物,宁波书坊刻书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书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书坊 古代社会的图书出版形式主要存在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类.官府刻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儒家经典著作或佛道经典.私人刻书主要是家谱、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级读物.  相似文献   

6.
严氏镐乐堂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镐乐堂,蜀中藏书家严氏父子之书坊,与双流"刘氏三堂"(即守经堂、扶经堂和推十书局)、云南大关人氏唐鸿学的怡兰堂,均为本世纪初成都私家刻书坊.镐乐堂书店设在成都市桂王桥西街,刻书坊则在"贲园"内.从所见的刻本(不含严树森湖北抚署刊本),最早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最为兴盛,结束于四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书条”黄侃凡在日本买书的人一定会发现,每本书中都夹着一张两联的书条。书店每卖一本图书时,店员便撕下两联的书条,一联留作书店盘点库存、补书之用;另一联则盖上店章,寄给出版社兑换一元的奖金。这是日本的出版社为了精确控制自己出版的图书数量和便利书店...  相似文献   

8.
清代商人鲍廷博酷爱图籍,他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收藏图书上万卷,内中多宋元精品。四库全书开馆,他拣选宋元善本呈献,受到朝廷的嘉奖。而他用毕生之力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收书广,刊刻精,为清代最有名的大型丛书之一。与一般的私家刻书不同,他的刻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皇帝顾眷的感恩,秉承先志,不是从刻书中获利,而是注重刻书品质,为乾嘉学者服务,创造图书精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了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字体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了公使库刻书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权威 《出版广角》2015,(10):123-124
若论晚明徽派刻书艺术成就最高者,非《十竹斋书画谱》莫属.它代表了晚明时期书刻水平的巅峰,观同时期之书画刻书,莫有与之能较者.而从《十竹斋书画谱》雕刻所花费时间几乎横跨整个晚明徽派刻书进步时期来看,我们也能借此书一窥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自我反思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因为研究古代小说、戏曲的关系,笔者对福建古代的出版业一直比较关注,散见于各报刊的研究或介绍性文章倒是看过不少,但苦于找不到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古代福建刻书情况的著作,总觉得是件憾事。因此,在书店至见到《福建古代刻书》一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实,不光是研究古代小说、戏曲者,大凡治中国古代文史哲各科者皆与古代福建刻书有不解之缘。从所周知,福建是中国占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发达,其所刘书籍在宋元明时期曾风行海内,居全国各地之首,为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在中国占代印刷史、文化史上均…  相似文献   

12.
广东私人刻书,在明一代已有较大的发展①,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广东的出版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②。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粤东各地,甚至一些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这些私人刻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是在于扬名或自娱、赠友或教育后代。他们的刻书活动,使我国名世珍籍化身千百,广为流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事业的概况、特色进行了阐述,从徽商以仕儒为终极关怀以及经营需要两方面论述刻书事业勃兴的原因,进而指出徽州刻书事业为中国图书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富文斋为例,论述其刻书特点以及书坊的经营情况,以此展示清代广东书坊的生产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浙江书局是晚清官办书局中规模较大、刻书最精的刻书机构之一,刊刻了大量经史子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典籍。浙江书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校勘队伍,依托浙江藏书家和藏书楼众多的优势,再加上有充裕的刻书经费作保障,其所刻图书以精品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8.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9.
正晚明时期,南京因为其留都地位,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读书人也比较多,文化市场异常活跃,因此成为晚明全国最重要的图书生产和消费中心。三山街、太学前和夫子庙附近聚集了大量书坊1。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南京书坊有150余家2,大都集中在晚明时期。郑大经奎璧堂就是南京一家重要的书坊。因郑大经曾用两个堂号为名刻书,加之经常姓名、字号混用,故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一人误作两人。本文结合其刻书情况就此做以考辨,并简要谈谈其广告  相似文献   

20.
最近,山东省新华书店在黄县召开了发展集体和个体书店经验交流会,会上书货郎(即个体和集体书摊户)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渠道分干、支、斗、毛,水才能流到地里。图书要送到读者手里,也要有多渠道,多成份,多层次,只靠国营书店一条渠道,想送到广大读者手里,特别在幅员辽阔的农村,那是很困难的。人们长期埋怨买书难,而听了书货郎的发言,豁然开朗,找到了图书渠道畅通,市场搞活的出路,国营书店的同志们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