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逸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自其产生时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逸,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隐逸思想在其产生后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仕和隐逸的思想,根植于士人的血液之中,成为调节其进退出处的依据所在。士人隐逸思想的产生渊源,既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隐者,也可以从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窥得一二。隐逸思想背后蕴含了士人对道德的坚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及对社会的批判。研究先秦时期的隐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士人的隐逸思想渊源,从而对隐逸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隐逸"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存选择之一。从先秦到两汉,随着专制制度的逐步稳定和完善,士人们在隐逸动机、心态、精神面貌上有明显变化,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士人们在理想追求、生存原则等方面不断妥协与适应,使自身陷入了出入之间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3.
竹在士人园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文人都将其拟人化以比德自喻。其原因不仅在于竹的独特形貌 ,而且还源自于中国封建集权社会的固有矛盾 ,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的士人隐逸文化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5.
竹在士人园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人都将其拟人化以比德自喻。其原因不仅在于竹的独特形貌,而且还源自于中国封建集权社会的固有矛盾,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的士人隐逸化。  相似文献   

6.
兰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09-110,135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当道统和政统发生背离时,隐逸文化由此产生。隐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隐逸思想。显然隐逸文化从未占据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沉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并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结合逍遥理论,本文分析道家的隐逸思想,探讨它由“小隐”而“大隐”而“中隐”,并最终落实在技艺与艺术世界之中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传统隐逸的一个方面有所新识。  相似文献   

8.
在汉魏转捩之际相关社会诸因素发生剧变的情形下,建安士风相应地实现着自身的嬗变,具体表现出三大趋向:一、建安士人继承弘扬了汉末的党人精神,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基础上,追求自主自强、变革社会、重建天下以立不朽之功,形成了昂扬进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主流风尚;二、纵情任性之风在建安时代继续蔓延,给士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以明显的影响;三、生逢乱世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建安士人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后二者在魏晋士风中进一步膨胀,但此时还只是支流、潜流。建安士风嬗变的三大趋向,是促使建安时期诗歌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慷慨激昂、独立进取是建安士人的主流风尚,然而一部分建安士人却具有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其中徐斡是一个典型。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中国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末隐逸之风在建安时期的蔓延促使了其“箕山之志”;建安士人对现实政治的失落感起到了巨大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士人,即为了理想而执着的守望者、隐逸之士与勇于开拓的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士人不满于现实,不愿随波沉浮,他们恪守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规范旧有的秩序;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有的士人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层关注。大学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幸福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追寻,这是大学精神的发展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科学价值所在;大学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场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索是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所高扬的智力探险、思维撞击和理性创造都是美的,这种涵养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是大学精神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精神是人作为主体特有的精神,它体现在实践活动之中,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由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等因素构成。创新精神有着自己的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中发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动力与社会进步的精神之魂,它是通过人的活动和物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文环境。通过对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儒家文化渊源的探讨,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崇德精神、自强精神与爱国精神的统一,在新时期对构建中华体育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精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对"人文精神"的误读,即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立、将人文精神误读为文人精神、将人文教育误读为文科教育。要矫治这种误读,需要提高理科教师的哲学与科学史修养,挖掘科学的人文价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为大学精神奠定文化底蕴,大学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精神构建建对民族精神培育具有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的价值功能。在大学精神构建中,要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社会实践的深化作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五大精神 ,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在五种精神中 ,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地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新浙江的进程中,浙江精神是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的总前提;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是传承和弘扬浙江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浙江精神与培育大学精神以及两者的统一对浙江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种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不相称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人文精神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本文系统阐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论述了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