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同源宾语结构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基本层次范畴角度分析同源宾语结构,结果显示:形成同源宾语结构的动词所描述的行为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行为动作,动词与其同源宾语所表达的事件构成基本层次范畴的事件。解析同源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认知特点及其与名词短语的认知关系,可以为更好地解读同源宾语结构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万伟业 《海外英语》2012,(13):254-255
同源宾语是英语和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先从类型方面分析汉英同源宾语语言现象的一些特征,其次研究其结构和语义特点,得出有些汉语的同源宾语形式上与英语的同源宾语结构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不同于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他们是汉语中的重叠谓语,是汉语特有的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3.
何红 《考试周刊》2011,(52):101-102
同源宾语结构是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学术界对其存在和使用有不同的阐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角度对其作了初步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结构。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往往以不及物动词带与动词同源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出现。现有文献从构式语法、生成语法等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提出英语同源宾语结构来自于"谓语+状语"结构的概念语法隐喻,相比之下突出动作者的主动性,且这一类的同源宾语结构是所有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其他同源宾语结构由此扩展而来。  相似文献   

5.
双宾语结构的名词赋格现象一直都是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文献中,Chomsky (1981, 1986)、Larson (1988)等认为间接宾语被赋予结构格,直接宾语被赋予固有格;而黄正德(2007)等则认为间接宾语被赋予固有格,直接宾语被赋予结构格。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分析固有格假设在理论和经验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都被赋予结构格的观点,即结构格分析法,并论证结构格分析法不仅能合理、统一、简洁地解释各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模式,还有利于解释与格结构具有"致使拥有"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部分传统的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这种格式从结构而言,以述宾式动词带宾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从配价角度来看,多是准二元动词中由介词引出的必有成分变换位置做宾语的结果;语用环境对其产生和流行也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种现象正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尚未定型的语言现象。目前而言,宜视人们接受程度的高低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同源宾语是英语中宾语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同源宾语的前后,都可以比较自由地附以修饰成份,这一语法特征便大大地增强了它的表意功能,使得带有同源宾语的句子结构灵活、寓意深刻、富有生动的表现能力。因此,同源宾语在现代英语中,特别是在文艺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得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有一些不及物动词后跟一个宾语,以名词形式来重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概念,这种宾语叫做同源宾语(cognateobject),它的结构有其独特的形式与深层含义。现分析如下。一、惟一性同源宾语只是惟一的宾语。比如:Shediedagloriousdeath.die一定要取同源的death为宾语。动词die接受同源的名词death作为宾语时,在句法上表现出及物的性质,但是,除了这个同源宾语外,die再不能接受其他宾语,即在其他情况下,die只能做不及物动词。因此Shediedapainfulsuicide一句是错误的。在Marydancedamerrydance.中的名词dance也是同源宾语,动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同源宾语结构的句法、语用及语义的特点,并通过对同源宾语结构的语义分析,探索一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句法行为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人讨论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入手,提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过程.及物动词在常规化的过程中凝固了典型的宾语语义变为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随着人们概念结构的拓展而逐渐演变成及物动词;词典的修订,语言的习得过程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概念化过程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最后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转化的内在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是这些转化过程的主导动因.  相似文献   

11.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演变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总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的和谐动态过程,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适应功能,语言演变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制约。  相似文献   

13.
“V满”结构是以“满”作补语的动结式述补结构,它是动结式的一个特殊结构。与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相比,汉语的词序相对固定,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汉语词序有其灵活性的一面。主宾互易现象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同义现象。本文研究“V满”结构中的主语与宾语可互易现象,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探讨“V满”结构中的主宾互易产生机制,以及语用表现和注意问题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和汉语被动结构转换生成过程中的宾语移位现象,对两种语言中的宾语移位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寻求两种语言在移位的过程中的共性,以期为普遍语法理论提供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15.
所谓“动动宾宾”式,即一单句有几个动词带几个宾语的语言现象。(作单句结构分析时,动词下划“-”,宾语下划“-”)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相似文献   

16.
宾语省略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但传统的英语语法通常只对宾语省略现象作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解释,将宾语可否省略视为与动词及物性相关的一种现象,由此得出结论认  相似文献   

17.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主要是对古汉语宾语前置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说明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指出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探讨了中心语移位现象.认为汉语“动词+起+宾语+来”的结构用中心语移位来解释比宾语插入解释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行为链模式对比分析汉、英动宾结构的构建过程,发现汉、英动宾结构存在普遍相似性,除典型动宾结构呈现对称性特征外,英语动宾结构在构建过程中也体现了语义结构的兼容能力,出现代体宾语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思维的隐喻性与转喻性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认知方式;另一方面,汉、英动宾结构的构建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性,行为链模式相逆相异,表现为英语缺少施事宾语,而汉语少见同源宾语等,另外,英语的代体宾语数量远远低于I汉语,说明各民族虽然具有相仿的认知方式,但认知过程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一种语法现象,其目的是强调宾语。我们学习古汉语中这种特殊句式,从语义的角度讲,要体会作者将宾语前置的表达意图;从语法的角度讲,要掌握宾语前置的基本规律,具备对它的分辨能力;从翻译的角度讲,要能将宾语前置句准确地对译为一般语序的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