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考试对民族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远超其他历史制度所不能及。科举考试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使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的重伦理道德性格、根深蒂固的尊崇权威的心理倾向、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浓厚的重教向学传统以及凝重的倚重考试心理。  相似文献   

2.
北宋帝王崇重道教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典成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和举子的梓潼神信仰两个方面。前者促使北宋文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阅读道典的读书习气;后者则是文人举子面对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将本为战争英雄的梓潼神与道教文昌信仰附会为一,从而借助神灵力量满足功名欲望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王守仁以其心学思想为基础,倡揭"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观,注重学校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科举考试的流弊进行了深刻批判,阐明了自己的考试观及考试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商业出版都特别发达。适应市场的需求,书坊刊刻了大量科举考试用书,很多著名文人成为科举考试用书的作者,袁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编纂了至少十余部科举考试用书,这些书深受市场欢迎,在士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袁黄编纂的、且在当时已经出版过的科举考试用书进行考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明代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和二三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举考试在我国存续了一千三百年,经历了兴起、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弊端凸显,尤其是科举考试内容中的八股文、诗赋、时务策,逐渐脱离实际、空疏无用。无独有偶,当今高考也被称为"现代的科举",高考命题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史为鉴,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力图为当今高考命题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制度性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以及对世界政治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形成的以"民本"思想与和谐思想为核心的进步政治意识,以科举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文明,和以"礼"体现出来的政治行为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仍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尚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有家"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并在历史传承中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不懈求索的社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从科举考试中发展过来的,对科举考试要采用"扬弃"的态度,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科举考试.从中吸取一点经验教训,可以改进今天的考试选拔制度,改进今天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雪芬 《中国考试》2007,(11):42-47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过程中枪替、夹带、贿买、通关节等种种作弊行为也随之产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立法、行政、司法等种种措施,实行了锁院、弥封、誊录、别头试,以及严厉的法律制裁等制度和措施。现代国家教育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种作弊现象与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现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对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诗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13.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的倾听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大部分学生不能耐心倾听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设计不当、课堂主体性不强等。因此,心理课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细化"听"的要求,改善教学策略;学会耐心倾听;及时反馈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16.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1):32-33
<正>宋朝的科举制度建设,不仅建立了怎么考的制度,健全了考试规程,对后来的科举考试,具有示以准绳、框其趋向的作用;而且对考什么,究竟是重经义还是重诗赋,也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糊名是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将姓名盖起改卷之法。该文主要参考《日知录集释》、《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针对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糊名与否,何时开始糊名,学术界的主要说法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考证。唐朝虽有糊名之法但却"未尝用之贡举。"至宋太宗淳化三年在科举考试中"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糊名法的推行有力地保证了评卷的客观性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流传和影响十分广泛,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尚有待于深入考订.八股文之称"时文",有与时俱进等多层含义;八股文专场考试又名"前场",反映出明清统治者以科举考试推行程朱理学的目的;八股文代言的最高境界并非惟妙惟肖,越像越好.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在先秦时期已形成崇德重和的特征,视"止战"为"武"的最高境界,原因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崇德、重和的尚武特征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一直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追求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