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产物为心理道德教育,它既有心理教育的特征,又有道德教育的特征,体现了培养完整人格的现代化人才的教育理念。三重视域分别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德心融合视城,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三个抓手。从上述视域出发,从理论基础、操作内涵和学科特色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旨在对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2.
人文与科技融合涵盖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三个层面。两种精神的深度融合并达到相当的境界,是融合的最高目标,也是知识融合与教育融合的所在。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思考,把弘扬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作为引导融合的切入点,与大学教育的本质任务、当今的时代呼唤及新的人才观,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不失为探讨融合路径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人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实施,必须从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并重开始,即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科学素养与人精神的兼修并存。现代大学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主要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层面上体现出一种有机的、深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体系中,技术游离于教育哲学的边缘,但在教育实际中,教育与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融合更为全面、深入。以教育哲学为分析视角,探索"互联网+"技术生态给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从三个分析维度:教育发展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分析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问题(why、how、what)及融合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哲学素养。教育与技术之间是一种近似天然的融合,在坚持学习先于技术的原则下,利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哲学素养和技术素养,追求教育的真谛——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中小学德育体现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诸多方面,而非专设德育课程所能囊括,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则从培养目标、内容及培养方式等诸多层面提出了如何对传统德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以及如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一步地融合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定位、特性、融合方式及切入点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社会融合”是日本“推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日本学校教育的改革,也与充实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本文从日本“学社融合”论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当前日本“学社融合”的模式及成功范例、“学社融合”今后的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自我生长的需要,是社会自我生长的能力,因而教育对人来说是经验的不断扩展,教育应体现人与社会的不断融合,人与社会的截然分离导致教育目的外在于教育,导致教育价值的异化。高等教育由于处于社会化的前沿,其价值更应体现这种融合,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是人与社会分离的结果,亦是人与社会融合的前提,高等教育应致力于这种融合,致力于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9.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策划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策划是面对教育未来的谋划,是对教育的运筹和谋略。教育规律是教育策划的科学依据,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教育问题的诊断是教育策划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策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诚信是教育策划之本。教育策划需把握和处理好规律与策略、科学与艺术、战略与现实、形象与质量、谋略与诚信、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使之融合、协调。教育改革不是教育革命,它是各种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融合,并在融合中创新。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策划学,在这种大趋势中兴起,更应体现融合的思想,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衔接与融合符合英语教学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者的衔接与融合主要包括教学定位、教材和教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对个体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和实际的融合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从影响融合教育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出发,提出了改善教师融合教育行为的路径:优化融合体验,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认可度;利用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增进教师的融合教育主观规范信念;“内外兼修”提高融合教育教师感知行为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琦 《教学与管理》2022,(30):62-67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教师,其教学能力更是决定了五育融合育人的质量,教师唯有具备体现五育融合特征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使五育融合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与监控能力,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需具备发现教育价值的认识能力;开发教育价值的实践能力;保障教育价值的监控能力。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这些能力的实现路径:通过教师学习课程文化来培养其发现教育价值的能力;通过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来培养教师挖掘教育价值的能力;通过学校建立教学档案来形成教师保障教育价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多媒体技术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从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三个层面上促进现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多媒体技术积极地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探索的“主战场”,直接体现国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水平和效能。但学校是个体,是单元,我希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四要素”出发,逐步实现管理上的“大统筹”,资源平台、应用系统、技术标准的“三统一”,以及教学应用的“一灵活”,鼓励学校自主化、个性化应用探索,实现教育教学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真正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黄叶亭  相似文献   

16.
人精神的建设面临若干难题,如人精神与“人类困境”问题、生存方式、全球伦理的价值冲突等。解决这些问题,需遵循人精神的构建原则,就是要在整体性中体现个体性、建构科学理性、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要体现现实性。在教育视野下,人精神的构建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融合,其途径是教育视界的融合、社会教养的培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独特的社会功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加强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18.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方娇 《文教资料》2014,(25):79-80
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古老的研究课题,教育、生活各自有着自身的内涵,在原始社会教育融于生活之中,现代社会伴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教育与生活分离的现象,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等方面处处都体现出这种分离状况,而在当下及未来的社会中,我们殷切期盼教育与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两邻”理念是社区教育新的出发点,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也要融入“两邻”理念的内容。从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来看,“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具备优化基层治理和推动社区邻里和谐互助的双重价值。从具体路径来看“,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要按照确立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这三个阶段进行,实现“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