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实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通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意愿正向影响其思政行为;环境因素正向影响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且影响力度最大;主观规范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行为增加的正向作用不成立。因此,建议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统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提升意愿的影响,重视有“逆反心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512名普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将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运用于融合教师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和预测教师针对残疾儿童开展融合教育行为的概率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接纳态度、主观规范和融合效能均能显著预测融合意向,融合效能在主观规范与融合意向间起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入拓展变量后显示,集体效能显著预测融合意向,并在主观规范与融合意向间起调节和部分中介作用;而专业知识在接纳态度、融合效能与融合意向间产生调节作用。综上,未来可从树立融合教育理念、培养融合教育素养以及创设融合教育氛围三个方面,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培训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对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第二,参与培训的意愿对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目前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较强;第三,感知行为控制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意愿和培训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目前制约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师在线教学行为意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在线教学行为意向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均能显著预测在线教学行为意向;主观规范对在线教学行为意向的预测不显著。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在线教学持积极的态度,且感知到进行在线教学的难度不高时,其在线教学行为意向就越强。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包括高职教师教学行为态度、教学行为主体规范、教学感知行为控制等三方面因素。因此,要促进高职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应该协同各方力量,促成积极的行为态度;加大正向力,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增强感知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9,(3):23-29
银龄群体养老旅游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养老旅游市场形成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导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养老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运用分层多元回归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银龄群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养老旅游行为意向,地方依恋则负向影响养老旅游行为意向。其影响程度上,行为态度影响最大,地方依恋次之,主观规范其后,感知行为控制最小。4因素回归共解释了52.3%的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香港与内地在教育交流方面日益频繁,来内地高校求学的香港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香港8所公立高校在校大学生来内地求学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三个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对香港在校大学生来内地高校求学的行为意向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影响最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内地高校质量和国际声誉、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对香港在校大学生的招生宣传、创造良好香港在校大学生毕业就业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成本收益预期、风险认知、子女现实条件及家庭资源禀赋等方面分析中职教育决策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从社会关系人和组织的影响角度分析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从对子女顺利完成中职学业的期望、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支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家庭社会资本以及政策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认知分析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引导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增强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提出积极引导农户做出理性中等职业教育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行为态度、主体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增强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姚斌 《职教通讯》2020,(2):55-6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引入个人特征变量,构建了高职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研究了高职学生入党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政治面貌对其入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均能正向影响高职学生的入党意愿和行为,作用力依次减弱;高职学生政治面貌能够通过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入党意愿和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研究生创新行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组织支持、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的6个量表,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收集了302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利用通径分析法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第一,研究生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会通过影响创新意愿对研究生创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第二,考虑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后,研究生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强度更大,表明组织支持对研究生实现从创新意愿到创新行为的促进与激励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7,(10):67-73
文章将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TPB)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整合并首次应用于混合式教育教学领域,研究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同时,文章以山东省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均对高校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接受意向有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最为显著,态度次之;任务技术适配对高校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接受意向无直接影响,但通过态度间接影响了教师的接受意向。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背景下,移动学习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该研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理论模型框架,检验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上级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性对移动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同事影响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影响不显著;不同学历、学段、从教时间长短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男女性别在行为意愿上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6,(5):39-45
探讨影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使用行为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模型.结果表明,行为意向和感知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移动学习使用行为;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态度,而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态度影响不显著;感知易用性会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有用性感知,自我效能会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专业学生酒店业从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同时增加实习经历这一变量验证其对酒店业从业的意向。研究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和实习经历均对旅游专业学生的酒店业从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态度最为显著;感知行为控制与旅游专业学生的酒店业从业意愿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作为优秀文化的传递者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对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愿进行研究体现得尤为重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该研究通过调查全国359所中小学校的6700名教师,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当下教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愿较高,但在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略显不足。教育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着教师的践行意愿,且文化认同是促进教师践行意愿提升的有效驱动力。该研究不仅为解释和预测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模型,还提出了增强教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愿的建议,即注重培训心流体验、搭建资源互动平台、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与协同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冰雪旅游,揭示高校学生参与冰雪旅游行为的驱动因素与形成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研究基于价值—态度—行为(VAB)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通过对283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冰雪旅游参与行为;个人价值观通过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冰雪旅游参与行为;个人价值观通过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冰雪旅游参与行为。研究最后提出了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冰雪旅游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促进包括教师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上海市442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影响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治理态度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显著正相关;(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还可以通过参与治理态度间接作用于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3)教师身份和教龄对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治理态度影响教师参与治理意愿的中介效应有调节作用,非教代会代表、新手教师的效应更明显。需要加强参与理念宣传,营造良好参与氛围;注重意见反馈,提高教师参与效能感;用好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参与治理的态度;拓展参与范围,尤其注重新教师和非教代会代表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以表现出求职拖延行为的22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大学生求职拖延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大学生求职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拖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拖延态度通过拖延意向间接影响求职拖延;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不仅通过拖延意向间接影响求职拖延,而且还会调节拖延意向和求职拖延之间的关系。建议通过改变拖延态度、发挥重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和增强求职控制感等方式减少大学生求职拖延。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综述法,对计划行为理论相关变量测量的视角、维度构成及测量量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情感与认知信念是行为态度测量的重要维度;选择参考群体及细化规范变量是主观规范进行测量的主要方法;行为控制认知测量可划分为自我效能与便利条件两个测量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