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是一种面向广大儿童的特殊文学形式。随着儿童观由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移,儿童文学作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选取儿童畅销书《艾薇与豆豆》系列为个案,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践行。与传统的正面形象作品不同,该系列作品通过塑造"淘而不恶"的顽童形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游戏设计、真实的成人孩子冲突,还原了孩子的本来面貌,很好地践行了儿童本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针对有人认为"冰心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本人认为冰心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她写的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而是"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且从不是专为儿童写的、借写儿童抒发成人情思、以成人视觉统摄儿童视觉、使用成人语言、这种写法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冰心"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4.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是对儿童心灵的理性认识。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这个原点才能正常发展。在通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以成人为本位的教材体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模式化儿童形象是对“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忽视,背离儿童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也使得教科书显得过于呆板,缺少趣味、想象和幽默。好的儿童文学教材需要编者必须怀有对“儿童本位”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是创作和研究儿童文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姿态和研究立场。儿童观是历史形成的。在“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指导下 ,中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显现出很大的差异 ,表明拥有先进的儿童观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朱自强 《中国教师》2009,(11):10-12
<正>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就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本位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儿童本位原则的重要性。本文以美国作家E·B·怀特小说《精灵鼠小弟》任溶溶译本为例,从归化、拟声词及"小"字结构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本位原则在这位儿童文学翻译家笔下的应用,并分析该原则对译本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以儿童本位原则为指导"和"怎样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儿童本位原则"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王晶 《文学教育(上)》2008,(13):126-128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会将自己的儿童观传达给读者。因此某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1.
电子媒介所传达的图像世界、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给儿童文学阅读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儿童对深度的文字阅读与思考产生疏离。"成人本位"的传统文化、"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间的差异以及经验主义的儿童观都是造成儿童文学阅读之"失"的原因。应从儿童文学阅读生态场的创设、儿童文学阅读习惯的打造、儿童文学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教师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破解当下儿童文学阅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某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儿童观。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的童话作品来分析其儿童观,以归纳出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历程,并简要分析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方定焕是中韩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章通过对于他们的"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形成的比较研究,使中韩的早期儿童观加以清晰化,明确他们各自在本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辨析周作人与方定焕在思想及文学观上的异同,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儿童文学是他们新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8.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呈现着不同于成人的文学接受特点。个体阅读需要、作品吸引力和成人引导是促成儿童主动的或被动的阅读动机。在阅读兴趣选择上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渐变性和群体差异性。形象思维是儿童文学接受的主要思维形式。以直接印象介入作品,从故事层面感知而不以理性去判断作品是儿童文学接受中的主要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阅读活动还明显带有感性冲动性,即情感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后,"人"的发现使儿童从成人的玩偶和附属中解放了出来,儿童开始进入新文学者们的创作视域,由此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是五四后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仍受追捧;丰子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站在"儿童崇拜"的立场进行儿童题材创作的文学家。他们的儿童散文创作在写作立场、文本挖掘重点、抒情言说方式都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具有区别于成人文学素养的内涵特质,一方面体现在以"成人"视角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体现在以儿童视角解读成人文学作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包含科学的儿童观、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正确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个层次。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依靠职前教育、职后培训、教师自主的文本阅读和实际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