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体重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柔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霞能够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78kg级的银牌,与赛前科学、系统地控降体重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从刘霞备战奥运会的过程入手,分析刘霞赛前控降体重的具体措施: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低强度有氧训练及改变训练结构。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摔跤运动员安全控降体重的方法,本文对我省摔跤运动员在赛前安全控降体重的安排和做法,以及运动员的赛前状况和比赛成绩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阐述摔跤运动员能否科学合理地控降体重,对其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典跤属于按体重分级别双人交手对抗项目。赛前科学降控体重是比赛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山西省古典式优秀摔跤运动员进行降体重监控的研究,以人体成分、生化指标来监控降重过程,给教练员提供科学调控赛前训练负荷,合理运用营养补剂,促进运动员机能恢复提供客观依据,以减小降体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级别进行比赛是柔道运动的项目特点。一般情况下,柔道运动员赛前都会以减体重的方式争取力量和身体能力上的优势,因此,赛前减体重是柔道运动员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中小级别。由此引发的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对于赛前训练手段、方法及方案的制订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从中小级别柔道运动员赛前减体重与机能状态变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测试,探索赛前减体重对柔道运动员机  相似文献   

5.
不少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员降控体重已经成为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按体重级别参赛的重竞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赛前的降控体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的降控体重,以保证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的身体机能状态,是国内外竞技体育中的一个难题。本文总结了运动员降控体重的常用方法及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在降控体重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完成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柔道比赛的夺奖任务,对参加比赛的北京体育大学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内容与节奏安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科学的训练,客观的生化监控以及有效的恢复措施是赛前训练计划安排能顺利实施的保证,并且为今后我国女子柔道赛前训练计划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国家队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节奏安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取得1996 年奥运会女子柔道比赛参赛资格和实现奥运会夺得1 枚柔道金牌的目标,对参加1995 年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和1996 年奥运会的国家队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节奏安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4 项生化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每个参赛队员每周负荷后机体的各项反应,可作为今后我国高水平女子柔道训练节奏安排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完成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柔道比赛的任务,对参加决赛的北京体育大学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内容与节奏安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科学的训练、客观的生化监控以及有效的恢复措施是赛前训练计划安排能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运动训练中减、控体重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努力达到该项目所需要的最佳体形,体成分和能量储备,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能力或为参加较低级别的比赛等。可以说,减体重和控体重已经成为以上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减、控体重也成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训练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柔道男子运动员的控体重阐述,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重竞技项目中,为了取得较好成绩,需要运动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控降制体重或赛前快速降重,对运动员来说,既要坚持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又要控制饮食饮水,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身具有坚强的毅力,也需要随队人员的精心护理。笔者对我省优秀摔跤运动员赛期控、降重护理情况进行了探讨,为摔跤等项目的训练、比赛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目的是将训练水平转化成为比赛能力。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模式体现"小周期、短节奏、多课次、高强度"的特点。赛前训练内容以技术训练和战术演练为主,同时协调好技战术训练同专项素质训练,恢复训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需重视伤病治疗、控制体重、营养恢复和生理生化指标等医务监督工作,为构建摔跤运动员程序化参赛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赛前减量阶段常用训练监控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赛前减量阶段常用训练监控指标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现在常用的训练监控指标与标准还不能全面、精确地反映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要实现对运动员赛前状态精确的调控,必须运用多种有效的训练学、生物学、心理学的手段与方法全面监控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同时,应注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指标及标准的专项化及个体化研究,应特别注意训练监控指标、标准与运动员比赛成绩关系的研究.找出真正能够准确反映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相关指标与标准,从而为运动员赛前特别是重大比赛前的训练安排、竞技状态的调控提供精确的科学依据,为运动员创造最佳的运动成绩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使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抓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青少年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提出赛前心理训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心率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2年田径大奖赛的27名优秀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赛前一周运动员的状态焦虑逐渐提高,并在比赛前一天达到最高值;反映焦虑的生理指标——晨脉也呈现这一趋势。运动员的焦虑主要来自主观因素(赛前的身体、技术技能训练和赛前比赛任务的目标设置)和客观因素(如赛前的场地与气候),可通过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赛前对运动员心理训练调控和为运动员减压等手段来降低运动员的高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第十一届运动会双冠王孙文利的赛前训练计划为研究对象,根据训练负荷量和训练强度的不同对训练周期进行科学划分,通过对基本训练期和竞赛训练期具体训练内容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训练经验、探索训练规律,旨在为中长跑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男子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期机能变化规律,对安徽省男子拳击队8名参加2013年全国运动会决赛的运动员进行连续6周的赛前训练生化指标监控。结果显示:1)安徽男子拳击运动员在本次赛前训练期的血红蛋白初期逐渐下降,中期明显回升,出发前达到最高水平;2)血尿素从第2周到第5周与第1周相比均有升高,每周变化幅度不大,赛前最后1周调整至较低水平;3)血清肌酸激酶在第3周和第5周出现两个高峰,呈"双峰"状态,赛前最后1周下降至平均水平;4)血清睾酮随运动负荷的变化呈阶段性变化,赛前最后1周回升到较高水平;5)每个优秀拳击运动员反应运动负荷和疲劳的各项指标波动范围各不相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建立个人正常值参照系,训练和比赛中可进行比对,更客观地判断个体机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跟队观察的方法,对山东省优秀摔跤运动员第十届全运会前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总结、探讨。研究认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时间、布置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调节训练负荷节奏并实施有效的医务监督,对于摔跤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佳竞技状态,表现出最佳竞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操的赛前模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红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56-57,86
体操赛前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运动员建立在比赛中不发生事故,正确、稳定的完成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建立对比赛的成功非常重要,也是赛前训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体操比赛中导致失败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试图在训练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跟队观察的方法,对山东省古典式摔跤二队运动员备战2009年的山东省摔跤冠军赛,以及滨州市少体校摔跤队备战2010年山东省运动会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总结、探讨。研究认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时间、布置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调节训练负荷节奏,对于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佳竞技状态,表现出最佳竞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延长以及成才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及临场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8名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及其临场应激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名次前列的武术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得分低于名次后列的运动员,且其与比赛名次呈显著相关,而在自信心与躯体焦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与比赛名次也不存在显著相关,赛前情绪是影响训练水平与比赛成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次前列与后列运动员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4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均有采用,但前者在采用进攻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均高于后者,而在采用回避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则是大部分都低于后者,赛前情绪各因子与临场应激应对方式各因子呈一定相关,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认知-情感调控训练法、模拟应激训练法、放松训练法与控制点训练法等是几种可以改善赛前情绪状态及临场应激应对方式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不仅是单纯的竞技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必要的、系统的心理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法应根据具体运动员在各训练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组合,使能发挥最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