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龚萍 《四川教育》2010,(9):25-26
我们已经熟悉了“用教材教”的行语。当我们以“不需要教”的视角而“教”时,我们该“怎样用教材”,又“教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就语文教学而言,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当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达到了“不教”之“意”时,“教”就成为可忘之“象”。笔者认为“忘”并不是彻底地丢弃,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会“意”,自然也就无须再去强调“象”了。  相似文献   

3.
教妹妹识字     
我妹妹今年才四岁,上小班。今天,阿姨要我教妹妹识字。这可怎么办呢?教妹妹我可没经验,我自己还刚上三年级呢,我怎么教她呀?再说了,我妹妹的绰号叫“日本鬼子”,一点都不能定神,就是把她的头揿在书上,她也会思想开小差的。你看,我在教她认识“西瓜”的“瓜”,妹妹却说:“姐姐,我们一起吃糖吧!”我教她字,她却想到我们姐妹俩吃糖去了。我得想想办法。我们的黄老师教我们可有办法了。比如她讲“攀登”的“攀”,说:这个攀字,就是“一只大手抓住两个树枝之间的叉叉”,边说还边画图给我们看,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教妹妹。…  相似文献   

4.
教一年级儿童识字的同时,我们注意了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指导组词:过去我们教一个字,只组成一个词,如教“东”字,我们只教东方红的“东”,儿童也就只记:“东”就是东方红的“东”。这样,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给局限得死死的。现在我们政变了这一点,每教一个字,尽量地启发儿童动脑筋自己讲,以扩大词汇。如教“东”,启发儿童说出:东方红的“东”,东边的“东”,东西的“东”,等等。教“车”字,启发儿童说出:自行车的“车”,三轮车的“车”,车间的“车”,车轮的“车”……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说出用上这个字的词儿,情绪很高。学得主动又活泼,知识学活了,词汇也丰富了。  相似文献   

5.
“苏派”教学初探——“苏派”教学,一种历史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将要专题讨论的是:“苏派”教学。为了推出“苏派”教学.我们酝酿了超过两年的时间。还是在2008年。我们筹备“教海探航”征文20周年庆典期间,有读者来信建议。能否放大“教海探航”征文效应。向前延伸做“教海引航”、向后拓展做“教海远航”活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建议:通过“教海引航”.让那些在“教海探航”征文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反哺教育,对初上杏坛的青年教师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6.
教学纪实一天下午,教者走进课堂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带一把剪刀和两只蛋壳来?”学生们都一齐举起小手。教者说:“好!我们今天就用蛋壳来做桥墩。”随后教者揭示了一幅类似蛋壳的桥墩图,并让同学们细细观察。接着板书了写话题目——蛋壳桥墩。教者问:“我们怎样利用蛋壳来做桥墩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要把蛋壳做成和真的桥墩一样。”“我们要把蛋壳剪开。”“我们要把蛋壳剪得和真的桥墩一模一样。”教者:“同学们都说得对。那么怎样剪蛋壳呢?”  相似文献   

7.
不教什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一种“教什么”与“不教什么”的选择眼光,但说“教什么”容易,说“不教什么”难.懂得哪些东西可以“不教”,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功.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以哪些东西可以“不教”、应该“不教”、必须“不教”才真正开始的.知道了“不教什么”,“教什么”才能突出,才有力量.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许多课文一教再教,常教常新,其中《庖丁解牛》的教学更是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地方正由异化了的“学生为主体”演绎出“学生中心主义”,这是业内有识之士有目共睹的。在这些地方,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可以忽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要投合学生的时兴口味就行。我们所教的学生由中学到大学并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是为教而学,为考而学,离开了教就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儿子叫小龙,是取望子成龙的意思。小龙上了幼儿园大班,老师教小朋友写阿拉伯数字,他只会写个“1”,教他写“2”,他总是反写。今日教,明日教,手把手儿教,一点不管用。我们夫妻俩把任务接过来,每天晚上教小龙写。两个多月过去了,小龙还是不会写“2”,其他的阿拉伯数字就更甭提啦,要写也是反写。小龙看见他反写的“2”,总高兴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虽然他只会说一声“爸”或一声“妈”,我们却觉得这声音比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还好听。于是,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了。开始我们只知教孩子说重叠的音,如“桌桌”、“椅椅”、“球球”,却没有及时教“桌子”、“椅子”、“皮球”等词,结果孩子老是“姨姨”、“果果”,而不会说“阿姨”、“苹果”。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就逐步教孩子说多音词和短句,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有一次,偶然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地说:“追呀,追呀,大象累得满头大汗……”我朝他一看,原来孩子在看图书。  相似文献   

12.
“背影”已經被選做教材了,印在學生“人手一册”的教科書中了,即使“丢開不教”,學生也會自己讀它,影響更不好。因此,我们“一定要教”。按着贵刊編者按語中所說:“……應該把這篇文章……加以深刻的批判”來教。我们來分析一下“背影”吧:  相似文献   

13.
陈少华 《教育艺术》2003,(5):12-12,53
对课题的研究,无非都是解决一个“教”与“学”的问题。过去我们重“教”,研究教法,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教法上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假若孩子不吃饭,我们要想方设法。即使坐着吃,站着吃,睡着吃,玩着吃,只要孩子张口“吃”进肚里了,我们也就完成了“教”的任务。这种“吃”法还不闹出“胃病”?不仅闹出“症状”,还养成不良的习惯。因而,我们不能不引起警觉。如今,我们重“学”。如何“学”,那就是让学生跳出思维常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单元教学中教的问题温业钜,杨吉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在这句话里,叶老把“教”与“不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说,“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教”是(知能)量的增多,“不教”是(知能)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语文课程“怎么教”关注和探讨得比较多,而对于“教什么”的研究却相对缺失。而事实上,我们只有把“教什么”真正弄清楚了,才能把“怎么教”这一问题真正解决好。因此,笔者想从工具论这一视角来探讨一下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从“单纯地教”到“人格的塑造”、从“灌输现成知识”到“共同建构”、从“标准答案”到“合作探求新知”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困惑。最突出的困惑就是:新课标下,我们怎么教?学习新课标后,我们反思过。我们的“教”,究竟是以“教材为本”,还是以“新课标为本”?究竟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怎样才能摆脱课堂教学中的“尴尬”?经过反思,我们认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一、依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的一系列预设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就面授教育与自学这两种认知形态的关系而言,中国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教”是为了“木教”,这句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的一层意思向人们揭示了由“教”到“不教”之间存在着一个跨幅很大的认知区间。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后起的认知形态,便正置身于这个区间,可以在“教”与“不教”之间选择。而这种便利的选择,就体现着其技术运用的广泛性和认知性的特征,是我们进行远程教学设计时必须依从的原则。一、在“教”与“不教”之间选择为远程教育的三代同堂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韦任同志在题为《现代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所一般中学在教学上存在最严重的弊端是“教”与“学”两张皮。为改变这种情况,近四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较显著效果。一、抓好“十环节”,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要为“学”服务。因此,我们从“教”与“学”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我们制订了教师教学五个环节和学生学习五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合起来,这就是我们要竭力抓好的“教学十环节”。教师教学五环节是备课、讲课,设计指导作业、课外辅导、指导课外活动,学生五环节是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小结。教师与学生的环节是互  相似文献   

19.
“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健康活泼发展。哪些是“该教的”,哪些是“不该教的”?如何把握?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