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2013—2022年我国医学科普图书出版情况,通过图书分类统计和提要内容文本分析,探究新时代医学科普图书出版趋势和特征。十年来,我国医学科普图书出版紧跟世界医学科技发展,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进行精准科普宣传,弘扬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健康知识普及和习惯养成并重。为了持续打造医学科普图书精品,医学界、出版界仍需提升选题策划水平,创新写作思维和视角,加强少儿医学科普原创,讲好医学和医学人的故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科普图书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兴国的深入发展,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更新、充实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所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它涉及的科学范围愈来愈宽,普及面愈来愈广,几乎全国各家出版社都已涉足科普图书的出版。无论科技还是教育,少儿还是人民,文艺还是其它专业出版社,都争先出版科普图书。尤其是教材失宠、教辅受限,国家减负政策出台后,科普图书的出版,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几乎是以其出书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的优势“力压群芳”,呈现出科普图书繁花似锦的景象,但繁荣的…  相似文献   

3.
医学科普关系全民健康,通过各类医学知识的科普宣传,可以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意识,推广“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全媒体时代,医学科普图书在保证医学健康知识传播的专业性、真实性与科学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内容同质化、创新性不足,难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等问题,制约医学科普图书的高质量发展。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的源头,具有前瞻性的优质选题是医学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提出应周密分析出版定位、积极开拓科普思路、多维开展创新建设、持续推动出版融合、先期开展营销推广,不断探索医学科普图书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是推动我国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聚焦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研究梳理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科学家创作的科普图书作品在获评奖项、市场反馈、原创与引进以及内容主题分布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分析优秀科普图书创作的经验模式,并从科学家科普创作良好环境营造、科学家科普创作能力水平提升、科学家科普图书创作出版新模式构建3个角度出发,为后续科学家群体更好地从事科普图书创作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科普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社有300余家,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约有8000余种。无论是国外引进还是国内原创,出版观念还是选题范围都有了极大变化,内容涵盖了科学人文、科普知识、科学家传记、科普随笔、少儿科普、环保科普、IT文化等。其中许多科普图书在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表达形式、版式设计、印装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翻译作品对推动我国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又有较深刻的文化思考的有成就有作为的科普出版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常炯辉 《出版参考》2021,(10):70-73
少儿科普漫画图书以漫画的艺术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思维,是漫画内容的拓展,也是科普方法的新颖手段.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少儿科普漫画图书的现状,基于对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市场的竞争力分析,探索该品类在未来图书设计、版权运营、营销推广、市场发展等方面的策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更好更快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7.
林颖 《出版参考》2022,(10):72-74+66
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强大是中国少儿科普出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核动力。为儿童打造优质的原创科普图书是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迫切需要。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以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实践为例,探讨如何紧扣“一心”即儿童的好奇心,发挥“两翼”即线下创意营销活动、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打造原创儿童科普图书精品,为科学精神赋能。  相似文献   

8.
王太星 《出版广角》2019,(22):65-67
当前,与科技有关的关键词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大众对科学技术的求知热潮。科普图书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内外图书市场上呈现“一路飘红”的良好发展态势。文章对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进行归纳,并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出版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科普图书的出版策略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医养生科普图书热方兴未艾,其内容策划要讲究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和独特性“四性”,以及趣味、风味“二味”.只有达到如上要求,才有可能成就一本合格的、成功的、读者认可的中医科普书.  相似文献   

10.
胡洪涛 《出版广角》2016,(24):55-56
文章以《癌症·真相》的策划出版为例,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原创科普图书的畅销之路:培育没有“背景”的中青年作者;瞄准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活跃者;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充分调研目标市场,发现市场空白点;内容为王,运用接地气、生动的语言打造有用又有趣的原创科普作品;依托新媒体,采取精细化营销策略,做原创科普图书的“爆品”.  相似文献   

11.
朱双龙 《科技与出版》2021,(10):105-109
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防疫科普图书出版为例,分析健康科普图书的特点、选题方向,针对疫情下健康科普出版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科普出版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袁潇 《当代传播》2023,(4):101-104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出版领域中的应用为科普实践与知识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传播契合场景化的传播形式,为读者提供科学体验与意义建构的情境。读者能感受到虚拟场景与真实体验相互交融带来的科普认知经历。虚拟现实技术用开放式、动态性、多线程的阅读模式摈弃了原有“闭环式”的图书体系,并且可以仿真实验操作步骤环节与动态过程,读者在“具身化叙事”阅读中建构着科学精神。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阅读能够帮助读者建构知识体系,丰富想象空间,提升科普工作的效能与品质。  相似文献   

13.
科普图书是少儿图书市场的重要板块,也是家长购书的优选对象.研究通过对当当、京东图书网络销售平台2019年、2020年童书畅销榜前20位图书进行统计,分析上榜的22套(册)科普图书内容主题、出版信息发现:科普图书在畅销书中占比提升,百科类、生物类、地理类主题题材受欢迎,引进版畅销书长期占据榜单首位.在此基础上,研究概述少儿科普图书的主要特征,对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出版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图书的数量和品种激增。编辑要想让自己策划出版的科普图书脱颖而出,产生预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首先要在选题策划上下一番功夫。本文结合《地震小博士》《地震与地球内部的奥秘》的成功出版实例,阐述了科普图书选题策划的四个关键方面:树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细致的前期调研、精选富有创意的内容、实现良好的沟通。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落到实处,才能策划出读者喜爱的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15.
原创儿童科普百科图书“引进多,原创少,品种多,亮点少;多教育,乏趣味;规模大,效益低”。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本土原创儿童科普百科图书想要突破困境,必须顺应市场与读者的需求,在引进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从选题、内容、设计、推广等方面求新求变。  相似文献   

16.
科普书出版的转机 据媒体报道,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六年来正在逐年下降,其中又以科普书的阅读率下降最多。究其原因,除了网络、音像和其他媒体的冲击之外,科普书风格单、写法陈旧、缺乏时代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纵观今天的科普书市,高级科普读物绝大多数是翻译作品,篇幅厚重,译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艰涩难懂。虽然大多译自名家名著,但由于确实存在的浮躁的学术氛围的影响,一些读者对科普图书的阅读缺乏耐心,从而使这类图书陷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科普出版虽然还远不能与那些更市场化的畅销书相比,但也至少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突出的热点.尽管科普出版目前在策划、组稿、编辑、发行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却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有越来越多品种的科普图书问世.在这样一种出版热潮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科普图书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多地出版科普图书精品,并且在更高的要求水准上,向着出版经典科普图书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期,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章对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进行简单剖析,发现国内原创科普图书相对匮乏,主题单调,且未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科普图书出版相关策略展开研究,以期切实融合科技创新及传统文化,发挥科普图书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少儿科普成为少儿出版第一板块后,原创少儿科普图书也顺势崛起。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原创科普少儿图书的出版,连续出台了多项方针政策鼓励原创。面对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应该多维度融合发展,打造形式新颖,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中国特色的少儿科普读物,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少儿科普出版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笪许燕 《出版参考》2023,(10):66-69
科普图书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科普图书出版现状的三个特点,包括热点话题推动了博物馆科普图书的策划与推广;将“科普”与“教育”功能相结合,让博物馆科普图书走进第二课堂;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最后提出了博物馆科普图书策划推广可改进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