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3、4月的《山花》、《作家》和《天涯》总共刊发了近30篇小说,包括3个长篇、4个中篇,但总体质量平平,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山花》、《作家》、《天涯》在暑期里推出了几篇立意求新的小说,让人眼睛一亮。不过到底是真正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新,还是只是花样翻新之新,甚或旧饭新炒之新,还需仔细考量。  相似文献   

3.
9、10月《山花》、《作家》的小说好看者居多,读时只觉乱花过眼却鲜有夺目的亮色。有先锋追求的作家学会讲故事固然不坏,如果只满足于讲故事则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6月出版的《山花》《作家》《天涯》小说总体较为平淡,尽管不乏新异之作,却依然让人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年底《山花》、《作家》刊发的诸多小说,以中篇小说最具吸引力,长篇小说次之,短篇小说则相对较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夏天的《山花》与《西湖》终于让人满意。第6期《山花》打造了“中篇小说专号”,黄咏梅的《鲍鱼师傅》位列其中,技高一筹。新锐方面,《西湖》第5期推出了文珍的“小说二题”,也有看点。本期总体质量尽管未有大幅提高,但某些作者与作品的出现,还是让这个夏季不至太过沉闷。  相似文献   

7.
第11期《山花》上半月,“头条白荐”是王松的中篇《杜丽娘》。小说中那个名叫杜丽娘的女人总是受冥冥之中的克夫命控制,却居然能安之若素。自从丈夫谌三羊死后,提亲的男人总是离奇死亡;她接连给柳大枪、孟枚等男性带来灾祸,最后却平心静气地接受了麻脸。如果说文学经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至情至性的化身,那么这里的杜丽娘则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8.
第3、4期《山花》保持今年1、2期定下的版面格局,以“回应经典”和“先锋之旅”栏目为主要看点。前者通常由一线作家的最新作品与创作谈相匹配,创作谈围绕“文学经典”来阐发,小说作为与过去(“回”)的对话,风格也相对稳重、传统。后者则试图保持《山花》作为先锋领地的特色,作品又大多保持了语言、叙事的形式感。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都市书写”栏目,形成目前本刊阅读趣味的三分天下。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的《白麂子》(《山花》2005年第1期,短篇)沿用了短篇小说“小切口、深挖掘”的经典结构方式。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的单身汉季窑匠意外溺水身亡,留下许多无法追究的“糊涂帐”,十来年后村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似乎都格外巧合地应验在了当年欠债未还的村民身上。被认为是季窑匠化身的“白麂子”,仿佛是一块良心的试金石,搅乱了旧有的生活秩序。小说以乡村残留的“迷信”意识为原点,用活泼地道的方言口语捕捉民间原生态的生活状况,探究民间道德的生成及其复杂韵味。  相似文献   

10.
第7期《山花》"小说家自荐"栏目发表的是叶兆言的短篇小说《十一岁的墓地》,在创作谈中,作家坦承小说素材来自童年回忆。对于叶兆言这样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现在又有从未使用的童年经验入文,可谓弥足珍贵。十一岁的老木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相似文献   

11.
在第5、6期的《山花》中,最值得说的是徐则臣的中篇《西夏》。  相似文献   

12.
《不许你在大街上流浪》(朱传辉,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从题目就透出一股孩子稚气的任性,小说也正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的——小昭看不起离了婚又整日唠唠叨叨窝窝囊囊的父亲而不断从他身边“逃跑”,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流浪,最终被心怀疑窦的父亲带去做了亲子鉴定——叙述的语调、小说的修辞都跟着孩子的视角走,司空见惯的场景遂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善良宽厚又生性懦弱的父亲吴大海的形象也藉此确立,生动鲜活、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13.
08年第3期《山花》“头条自荐”推出麦家的短篇小说《陆小依》。麦家近些年以《解密》、“暗算》与《风声》等可读性较强的长篇小说迅速走红,自然使读者对他的小说保持某种定向期待。但这篇《陆小依》却并不“好看”,可复述的故事也十分简单:陆小依因为去接从美国回来的大哥而在车站丢失儿子安安。或许作者的重心并非在于讲故事,而在挖掘呈现一个女人的精神状况——但陆小依这个形象却又如此单薄、暧昧不明。并不高明的议论与无关紧要的细节铺陈导致讲述节奏的失控,而引入“我”曾迷恋口语诗等“旁逸斜出”的段落,更使得小说有些“四不像”,整体感塌陷。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教化观点,从孔子时代开始,一直贯穿到汉代。《毛诗序》的解诗方式完全是乘承孔子而来的,和《孔子诗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由于时代的原因,《毛诗序》的美刺说对《诗经》有许多错误的理解。然而,无论《毛诗序》对诗义的解说是否正确。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要作用的都是它。首先,《毛诗序》是我国诗歌产生以来对诗歌的创作的第一次理论总结,强调了“情”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其次,《毛诗序》中的许多论点,都成为众多古代作家所熟知的典故。所以说,《毛诗序》是一份珍贵的学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面对生与死,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许多才子名人都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济慈,雪莱这两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美诗篇《夜莺颂》,《灿烂的星》,《阿多尼》的分析,探讨了他们认为精神永恒的“宇宙精神”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刘庆邦发表于第9期《山花》“头条自荐”的短篇《燕子》,仍是作者多年来执着经营的矿区故事,质量略低于作者的水平线。一次鬼使神差使小女孩燕子将矿工林志文误认为父亲,林志文遂与燕子的母亲宋小英隐藏了燕子父亲的死讯,三人俨然一家。刘庆邦不直接呈现矿难之痛,而步步推进燕子那令人心酸的幸福,真可谓让阅读过程悲喜交加。在显然的矫饰性的行文中,刘庆邦依然给我们带来了微薄的暖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第5期《山花》开篇是范小青自荐的《父亲还在渔隐街》,乍一看像是底层人群留守子女问题,而竟然被写得颇有些先锋的意思。娟子的父亲进城打工,一去经年,后来就再没了音讯,唯每月按时将钱寄来,成为勉强维持的微弱联系。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叫做"渔隐村"的地址。按图索骥的娟子在陌生的城市里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贾林、陈皞是《十一家注孙子》中的两位注家。贾林注《孙子兵法》,注文简明扼要,分析问题较为全面,具有一定思辨特色,其注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战法。陈皞注多攻杜牧注之短,注重援引战例进行注释,在注解具体文句时常将《孙子兵法》篇章的上下文贯穿起来,相互印证。两家注都提出了许多纠谬补阙的新见,是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