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诗歌与网络接合后,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诗歌成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势之一。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网络诗歌的出现成了当代诗歌无法回避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的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直接与间接地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形态,体现出巨大的独特文体优势,使诗歌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给日益边缘化且疲软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网络诗人的创作随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不少不足,所以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实现现代诗歌的繁荣和飞跃。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网络诗人”是指“上了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影响的诗人。“受到网络影响”主要是来自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网络技术,如多媒体、超文本链接技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网络诗歌受众的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反过来对诗人将在网络上发表什么样的作品、得到什么样的反响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不具备职业诗人头衔的“民间行吟者”,还是以专业写作为职业的“精英”诗人,其共同点是都应该具备“才识胆力”的基本素质,对客观世界有着敏锐而丰富的内心体验。“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众多网络诗人的角色期待,但网络诗人只有洗涤了急功近利的尘障之后,才能最终沉淀下来,穿透一切浮躁和喧哗的表象,以“绝假纯真”心灵倾诉在网络诗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7,(1):45-47
网络的开放空间为诗歌的口语创作提供了有效平台,网络口语诗继续发挥着"日常叙述"的民间立场效应。但网络时代部分诗人对口语诗的误读也使网络创作呈现出口水诗泛滥的景象,明确与规范网络诗歌口语化书写的限度与向度成为当下迫切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阮娟 《文教资料》2009,(36):7-9
诗歌与社会现实关系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理论问题.然而在当下诗歌发展的语境下有它独特的意义。面对当下形式多样却缺乏力度感的诗歌,我们坚信诗歌是应该也可以表现生活的,当然表现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多样的,七月派诗人绿原的创作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7,(7):120-123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结合诗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试论顾城后期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家新的出现是诗坛的一个亮点。他以真实的诗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进行诗歌的创作,将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度。王家新在诗歌中用创造出来的苦难和孤独意识对抗着商业化社会大环境对于诗歌的侵蚀。诗人诗歌中弥漫的这种苦难与孤独,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最终给诗歌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在近200首诗歌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诗歌理论,表达了阿拜丰富的诗学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哈萨克民族当时的诗歌现状.阿拜提出诗歌创作和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诗歌价值论、诗歌艺术论、诗歌鉴赏论等,揭示了诗歌从创作到接受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1-107
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生存空间。当前社会现实以及互联网的固有弊端,网络诗歌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价值缺失,娱乐化倾向严重,作品数量惊人却鲜有上乘之作。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当今文学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为中国当代诗坛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新诗会”作为一个左翼的诗人群体,发挥着自己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在这个群体中,海南籍诗人征军由于早逝,长期处于评论界的视域之外,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在他的时代确实有着其过人之处。分析征军诗歌的艺术特征,展现和发掘其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阿毛是新世纪以来诗坛成绩显著的诗人,其创作具有内容丰富、艺术多样等特点。为了能够具体揭示阿毛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质,本文以“情感世界”为主题线索,具体分析“感觉体验”、爱情表现、文字特征共3方面的内容,这3方面内容正是深入其诗歌世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9.
吴思敬 《红领巾》2004,(1):61-64
作为诗歌传播新媒体的网络诗歌与手机短信诗歌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新媒体诗歌与传统媒体诗歌在传承链条上并未断裂,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上,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没有改变.多媒体、超级链接、手机屏幕,只为诗人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新媒体诗歌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女性诗歌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诗人大多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鲜明的个性为诗坛所瞩目。进入新世纪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诗歌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一部分女性诗人更是利用博客创作了大量诗歌,最为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最为丰富地显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最为自由地呈现了自己的审美个性,生动而精彩地释放出女性诗歌打动人心的力量。有人将这部分女性诗人的创作命名为“新红颜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