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重民主义者。对于前者是人所共知的,对于后者专门论述则不多。笔者曾经指出:“林则徐作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重民思想”。本文谨就这个问题略抒管见,并借以纪念这位爱国重民主义者诞生二百周年。一、“民惟邦本”——林则徐政治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民生思想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完善与深化,是对自身丰富的基层经验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民生实践历程的高度概括;深化“权为民所用”,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深化“情为民所系”,树立正确的民生地位观,深化“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民生利益观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民生思想具有“抽象”—“具体”、“民富”—“国富”、“实践”—“理论”的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卓著政绩来源于他比较先进的从政思想.他的以民惟邦本、经世致用、清廉狷介为主要内容的从政思想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卓政绩来源于他比较先进的从政思想,他的以民惟邦本,经世致用,清廉狷介为主要内容的从政思想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被后世史家称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原是嘉道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的重要代表。经世派多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探究天下民生利弊的时务家,那么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众有否不同?嘉道年间的個者往往“习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那么林则徐何以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张的启迪者?“通时务”与“知夷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结合并接受历史选择而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爱国思想?这些,正是本文需要侧重探索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因为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是“统筹兼顾”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空想社会主义以对民生关注作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起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主要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建立平等社会;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主张权利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境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民生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则经历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为特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民生观,是孙中山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民生理论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他的民生观与他的民族观、民权观是有机统一的,也与他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内在统一。孙中山的民生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思想和理论财富。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研究孙中山的民生观,对于传承和发扬他的"以民生为重心"的精神、加快推进我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党和国家将国计与民生全面统一起来,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战略发展新内涵新高度。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将更加坚定推进教育民生建设,开创教育民生工作新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格局与感召下的新时代教育民生建设,有着新的内涵与要求,重点体现在要继续高举教育先手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握好教育主要矛盾以及秉持科学思维方式让教育民生政策举措更精准有效地落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认为统筹兼顾是一门领导艺术,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1785—1850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民族英雄。他主持的“虎门销烟”壮举,作为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英勇斗争的序幕,已被镌刻在天安门前烈士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上。林则徐因禁烟被革职后,曾来过宁波镇海,并在镇海军营度过了短暂的三十三天。他在镇海的这段生活,也表现了他是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有远见卓识的爱国者和改革家。一林则徐出身寒门,早年曾受到近代今文经学进步思潮的影响,因此比较懂得国计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民生观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就是以民为主,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不管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还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都把民生放到了一个关系国家安危的地位.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突出,我们更应该看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民生思想的重要当代意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江世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88-90,110
民本思想是近代早期思想家提倡政治变革的思想武器。龚自珍同情民众疾苦,对“君权神授”观提出质疑,憧憬民众所建立的新王朝。林则徐在政务活动中以民众观为准则,提倡民心可用,号召民众抗御外敌。魏源通过著述论证民众观,敢于批评君主,提倡重民,重臣轻君。他们的开明政治观在当时有积极作用,但还不是人民主权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国人的梦想。J2011年,中国人正以“加速度”将“上天人海”的梦想变为现实,多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纷纷涌现,令国人震撼和兴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在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的2011年,全国上下着力突破,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17.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同时,对民众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执政者已提出“保民”、“爱民”等主张,但都是从君主本位的立场解释“爱民”的涵义,“民惟邦本”之说尚未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王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汉初贾谊对民众的作用又有更精当的论述。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才概括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8.
两会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集中了最广泛的民意后,在两会期间畅所欲言,积极参政议政。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处处能感觉出“民意”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謇伦理观是张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概括为:“感怀民生之疾苦”的仁爱观、男尊女卑的妇女观、重利尚义的价值观、“为臣必忠”的名份观等。张謇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这是由其所受的深厚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从事工商、教育等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并对其人生和事业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