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所谓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需要教师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的进程有时很难预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备课计划中预期的设计呈现他们的反应,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都会让教师在课堂中面对许多“意外”。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意外”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要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探索真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课堂的资源。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教师能预见的,教师能正确引导;有些是教师预想不到的,这些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权威和教学水平的挑战.可它恰恰暴露了学生知识的缺陷、思维的漏洞.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危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契机、转机和生机所在。教师应摆正心态.灵活处理,巧妙引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大胆地创造教学条件,让课堂巧出“意外”,多出“意外”,将不利的“意外”资源转为有利的课堂资源.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堂由低谷走向高潮,从平淡走向生机。  相似文献   

4.
杨昀 《成才之路》2014,(8):57-57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学生方面会出现游移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了“意外”。出现这种“意外”现象怎么办呢?一些年轻老师开始时会惊慌失措,继而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来,把学生再引入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地利用这“意外”--课堂生成资源。其实他们在教案编写时就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旦发生了“意外”,他们就会把这些“意外”当成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料,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巧妙地驾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适时地引导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让教师始料不及的,并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成”,或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时代背景的距离产生的,有的是因为语文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反映多元所引发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差异导致的……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一、点拨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旨在揭示沙俄统治…  相似文献   

6.
韩士权 《考试周刊》2010,(2):191-194
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但是,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就是在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外”的实验,这些都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对于这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加以科学的开发与利用.其效果往往就会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甚至有时是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文作者首先对实验课“意外”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几个亲身经历和观摩的案例出发,以实际案例重点探索了如何捕捉实验意外.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意在打破固有的模式.使课堂中的实验“意外”为我所用,体现价值,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周玲萍 《考试周刊》2009,(45):221-222
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教师需要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让这些“意外”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8.
唐伟君 《教师》2013,(32):39-39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学生的参与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带来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课堂“意外”,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9.
林森 《化学教学》2012,(5):28-29
叙述了教师如何在“化学反应限度”教学中把学生的非预设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认为对于教学意外事件,教师若能积极地面对,妥善、巧妙地处理,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精彩,而且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提出教师应不断地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力求准确地把握“学情”,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需要,把“意外”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唐新 《阅读与鉴赏》2009,(11):13-14
“教学意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险情”。比如,学生出人意料的提问,使你措手不及;你的提问无人问津,课堂出现令人窒息的沉闷;讲课时。一不留神.竟然遗漏重要内容……处理不好这些“教学意外”,自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应对.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能为课堂增色添彩,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遭遇“意外”→善待“意外”→期待新的“意外”,课堂“意外”的这“三步曲”,饱含着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真实课堂中师生的共同“遭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表现,也是课堂生活中人与人积极互动的结果。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去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它,做课堂的“麦田守望者”;让思想冲破牢笼,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适度主导,做“意外”的“助产士”,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创造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再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碰撞、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事故”,要么是学生的回答、发问、解法出乎教师的意料,要么是学生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意外呢?  相似文献   

13.
严桂丽 《考试周刊》2012,(30):131-132
课堂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瞬间,在意外生成的解决中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通过抓住“错误生成”、“提问生成”、“意外生成“这三方面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以期构建动态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堂是生动而丰富的,其中包罗万象地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为了让预设的教学资源随机生成,为了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获取知识,教师可谓煞费苦心。然而,课堂中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让意外不是成为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而是成为促进教学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始料不及”的情形呢?这里涉及到教师的课堂应变机智。可想而知,几十人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外”:学生列举的例子不一定是老师所指向的范围;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思路;课堂上安排的细节、时间不一定按照既定的进行;等等。对此,教师要随机应变,善于作出敏捷的判断和积极的反应,灵活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以下拾取课堂教学中产生“意外”的几个侧面,简要说说应变的策略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04,(12B):20-21
“意外”,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她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她的出现如火花般稍纵即逝,而充分利用她,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她引人人胜,而又发人深思。课堂“意外”在给教师带来几分惊喜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在关注精心预设的同时特别强调课堂的即时生成。课堂上。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赋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机智地处理?当课堂教学中出现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时。教师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在数字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教学机智。这样,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方能处变不惊、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分析教师如何善待“意外”、巧妙处理“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让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相似文献   

19.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老师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能按老师铺就的轨道走,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但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的,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科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意外”。有的老师在面对教学“意外”时措手不及,有的老师却能自如地处理好教学“意外”,甚至使之成为精彩的生成。高明的教师往往有预设“意外”的意识,并事先设计好处理“意外”的多套方案,使教学“意外”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教师备课除关注教材,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要以多备应多变,随时准备重新调控课堂,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下面举几个课堂意外情况处理实例, 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