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及实践应用。实践表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是提高专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零和合作博弈,倡导的是“2+2〉5”的整体状态,是一种追求资源匹配、互补共享和功能耦合的谐调文化。研究生“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本质是政府、产业(企业)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结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同创新,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特征,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研究,着力构思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制度安排,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构成优势互补的培养体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功能、促进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应该广泛开展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采用紧密型、松散型和混合型等多种合作形式,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运作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依托政府的协调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能力,和企业做好合作创新,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与模式,促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导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互动、国际科技合作等递进式、开放性研究环境的构建模式,介绍了研究生互助互学、学科间兼收并蓄、全社会资源共享和竞争共赢等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6.
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依据应用的领域和合作的目的不同,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地方政府。合作成功的关键是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五位一体,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应从以往院校与企业间点对点的微观合作,向院校与企业、行业、政府间的"线"或"面"的宏观合作方向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需明确"政行企校多方联动,产学研用整体推进"的合作思路,以"双赢"为宗旨,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加强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前沿院")位于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校科技创新园,是天津大学与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集前沿技术研发、产业促进、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旨在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促进京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功能,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该研究院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仪器  相似文献   

9.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在分析目前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利用校地合作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出进一步发掘高校和政府作为培养主体作用的应用型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实施校地合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有效成果,可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得到了高校的广泛认可,而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效的补充形式,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更符合于其办学实际情况。"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更突显"政府机构"和"目标用户"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促进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民办高校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有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来自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模式的建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行业高校多年的实践来看,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已经成为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认真思考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对农林高校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成效有了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具有正外部性,参与人才培养的单位得不到全部的利益,而其他单位却可以分享人才培养带来的部分利益。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力和合作各方共同利益的引力。因此,政府应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产学研用各方要寻找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的利益点。  相似文献   

17.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进一步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了CNOOC-CUP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以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实践实习教学,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社会与职业结构产生冲击,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转向更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逻辑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要求培养目标转向高阶素养;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创新效应倒逼课程体系转向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效应加速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此,应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人机协同、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空间,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业进入高质量、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加速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含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之需,因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被提上日程.本研究在分析“产学研用”内涵特点、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建筑业整体研发投入情况,以中国建科公司实施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及现状为例,指出企业实施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创新对策.建议企业从创新组织设计,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企业协同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避免“产研学用”各环节间脱节等方面,不断完善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提升企业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综合平台、与实践相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产学研用结合有利于推进协同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从产、学、研、用四个方面探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