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最高阶的创新,基于多源科技文献挖掘对颠覆性技术产生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各层各级的关键技术识别、预测和研发提供支撑。[方法/过程]通过构建科学-技术相关多源科技文献所组成的多特征项共现分析方法体系模型,对多源科技文献中的多特征项关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利用此理论分析方法,构建颠覆性技术产生过程中科学技术多特征项共现的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并建立颠覆性技术演化过程中关键技术节点因素的可视化模型。[结果/结论]本研究为有效地监测和识别颠覆性技术产业创新的演化路径和绘制颠覆性技术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提供研究基础,为颠覆性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监测分析方法提供多数据来源、多维度数据分析、多层次知识发现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7):145-152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概念和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颠覆性技术识别可能的研究视角。[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调研法归纳总结了6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分析各种识别方法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果/结论] 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还存在一些弊端,如颠覆性技术分类不明确、特征定量化研究缺乏、现有识别方法中缺乏考虑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颠覆性技术特征研究,并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特征,并且加强从功效性特征数值突破和技术融合视角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同时,深入挖掘更细粒度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3.
识别和监测潜在的颠覆性技术,对于企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及未来规划中及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规避风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阐述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及特征,对比分析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方法,在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两个维度下以技术可行性、技术突破性、技术集成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影响力5个指标构建颠覆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意义] 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在辨析颠覆性技术与相关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目前各种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及优缺点,并整理归纳各方法所依据的主要评判思想和指标。[结果/结论] 现有的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主要是基于技术管理与应用角度的主观分析,基于专利或科学论文统计分析的客观性探测研究也开始少量出现,但均处于待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是利用情报学理论方法,基于专利与论文两者相结合的数据源,从客观性角度建立颠覆性技术识别的合理、适用的指标体系,提升技术发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科学准确地识别出颠覆性技术主题,能够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主题不够明确、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以此有效把握技术发展动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更好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方法/过程]以能源科技领域的专利文本数据为研究客体,构建基于Word2Vec词向量与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向量的融合特征向量,并引入K-means算法优化主题聚类效果,最后结合颠覆性技术特征指标,识别颠覆性技术主题,利用DTM(Dynamic Topic Model)模型揭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的发展状况。[结果/结论]通过人工验证和模型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实证结果具有合理性,且模型的精准率、召回率、F1值均高于同类型的主题模型,证明该方法对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情报学报》2023,(12):1395-1411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黄颖  叶冬梅  丁凤  徐畅  张琳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2):142-154
[目的/意义] 开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有助于梳理技术发展脉络进而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合理预测,对识别科技优先领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在梳理技术演化与技术演化路径的相关内涵的基础上,简要辨析了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进而从专利文献中的不同信息出发,从专利分类、专利引文、专利文本以及融合多种字段信息来总结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一步归纳出该主题的整体发展趋势。[结果/结论] 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主要趋势包括:数据来源从单一数据转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研究方法从注重定量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注视角从历史演化路径识别转向未来演化路径预测,应用场景由一般性技术到颠覆性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助推企业和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窗口。为此,预测和部署颠覆性技术对于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重塑价值链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方法/过程]结合深度学习和离群点检测算法,构建基于离群点视角的颠覆性专利预测框架。该研究框架包括五个关键步骤:首先,利用BERT模型和TF-IDF算法将专利文本和专利分类号转化为可计算的高维向量表示,并结合PCA算法进行降维和特征融合;其次,采用三种离群点检测算法,以增量迭代的方式识别离群专利;再者,通过数据集修正,从离群专利中保留新技术专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新技术形式颠覆性专利的核心特征,构建有效的测度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深度学习DNN模型拟合专利指标和颠覆性专利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从大量的新技术专利中对潜在颠覆性专利的有效预测。[结果/结论 ]以人工智能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共预测出411条颠覆性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涉及六大颠覆性方向: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增强现实、生成式AI、自动驾驶、图像识别与处理和智能通信。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未来的科技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基于专利数据,探讨识别颠覆性技术主题并揭示主题关联的方法。[方法/过程]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获取目标专利及其引用专利与施引专利,以此计算目标专利的颠覆性指数。基于目标专利摘要,建立以颠覆性指数为协变量的结构主题模型。对领域主题进行分类并构建主题关联网络,同时计算主题流行度,筛选出颠覆性技术主题。[局限]无法完全替代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对颠覆性技术主题的预测能力相对有限。[结果/结论]得到人机交互、量子人工智能、机器阅读理解和推荐系统四个潜在颠覆性技术主题,发现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于降低算力成本和优化人机互动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识别网络结构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状态,以此发现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方法/过程]首先,构建颠覆性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创新过程环节中的3种动态知识子网络;其次,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之后,通过突变函数模型分析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最后,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法探析颠覆性技术各知识子网络间扩散的相关性及其与渐进性技术扩散特征的差异性。[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提出的动态结构熵开展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识别,能够发现颠覆性技术分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知识子网络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微观与介观结构关系与网络结构突变等方面知识网络扩散特征,并通过3种网络扩散特征的综合分析,解析出颠覆性技术显著区别于渐进性技术的网络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意义] 对国内外新兴技术识别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为今后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在文献调研与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目前主流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各类方法的特征及其在新兴技术识别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为未来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研究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目前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常见的方法包括基于测度模型、文献计量以及文本挖掘的方法,且越来越倾向于多方法融合应用,不过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对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新兴技术本质特征的探究,加强具体识别方法对新兴技术的解释意义,以及从数据源、识别方法两方面共同提升新兴技术识别的时效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新兴技术识别中多源数据有效融合与应用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summarizes research status and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Method/proces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mainstrea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analyze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search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combined with typical cases, then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Result/conclusion] The curr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conclude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comm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e mainly based on measurement models, bibliometrics and text mining methods, and they are increasingly inclined to be multi-method fus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Future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o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 the timeliness of identif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from data source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multi-source data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对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现存问题,针对筛选与推荐实用专利技术的需求提出可改进的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对专利技术组合进行概念界定,基于企业专利技术活动的需求归纳总结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方向;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对专利技术组合的识别方法进行分析评述。[结果/结论] 已有面向转化运营专利技术组合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工作量巨大,不能满足实用技术筛选和推荐的需求。未来研究思路:不同应用范畴下的专利技术组合识别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有针对性地筛选与抽取技术关键词以及引入知识组织的方法将可能是有效提高组合识别效率的重要途径,促进专利技术组合识别应用需要多种方法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苏鹏  苏成  潘云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0):129-138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能变革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结构,使产业格局巨变。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有助于抢占科技制高点,在科技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方法/过程]通过主题检索和引文回溯搜集文献,梳理颠覆性技术现阶段的主要识别方法。[结果/结论]发现方法的选择与研究人员学科背景密切相关,根据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领域,将其划分为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经济研究和Christansen流派4类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识别方法进行7个维度的比较,指出现有方法存在3个问题:过度依赖专家评价、识别标准针对性不足和超前识别效果不佳,其中识别标准针对性不足是核心问题。鉴于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当从多种角度不断探究和完善技术颠覆潜力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梳理和分析主要网络舆情语义识别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网络舆情话题识别技术的现阶段研究状况。[方法/过程]从技术特征中提取出处理精度、技术复杂程度、通用性、适应性等指标,根据所提出的指标对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结论]分析得出各类技术的优劣之处,挖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推荐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旺  马一鸣  李贺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128-138
[目的/意义]对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推荐系统研究进展进行调研和总结,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挑战。[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从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推荐系统框架角度,分析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技术和方法,并进行归类总结。[结果/结论]提出用户情境检测、获取和计算、情境不一致检测和解决方案、用户情境建模、情境感知推理、情境感知推荐过程的未来研究热点。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基于情境感知用户推荐系统的概貌、涉及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对学术论文引用预测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进行梳理,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预测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的相关内容和特点。[结果/结论] 现有影响因素指标繁多,无统一标准;预测方法理论基础薄弱;引文预测动态性研究不足;预测模型通用性受限。未来应加强引文预测的理论研究、加强传统文献计量和替代计量的结合、加强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度应用、建立统一的基线标准、构建更加精准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diction methods of academic paper cit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used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ademic pap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diction methods.[Result/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indicator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but there is no unified selection criteria.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ediction methods is weak. The research on dynamics of citation predic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generality of prediction models is limited.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itation prediction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bibliometrics and alternative metrics, the deep applic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establish a unified baseline standard,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