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德国产划桨测力系统对11名女子皮艇运动员进行了跟踪测试,同时测试生理和生化指标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500m全程中,出发的最大划桨力量为320N,途中为250N,冲刺为270N。全程平均划桨力量为130N。划桨周期中支撑与非支撑阶段的比例为65%:35%和70%:30%。多人艇跟桨手的平均力量和最大力量优于领桨手。我国女子皮艇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在平均力量和平均划桨功率上。  相似文献   

2.
赛艇是一个或几个桨手运用其肌肉力量,坐在舟艇上背向艇的前进方向,通过桨的简单杠杆作用来推动舟艇前进的运动。其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不但有胜人的体能,而且要具备先进的划桨技术。完善的赛艇技术动作是优秀运动员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  相似文献   

3.
郑德辅 《上海集邮》2008,(8):F0003-32
赛艇、皮划艇都是在规定距离内以划桨为动力驱使船艇前进的水上运动项目,但两者划桨方式不同。 赛艇运动(Rowing)起源英国,第2届奥运会上正式展开男子比赛。荷兰1928年纪念第9届奥运会邮票一图为单人艇项目(图1);德国1936年纪念第11届奥运会邮票一图为双人艇项目(图2);  相似文献   

4.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中某些激素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的训练强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使运动员的T、C和GH逐步发生变化,但变化的时间和方向不同。提示,T、C及GH是赛艇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随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长时间的双、多人艇训练会对领桨手的耐力及跟桨手的速度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赛艇运动员是一项力量性耐力运动项目,力量素质是赛艇运动的基础。有了好的力量素质,才能长时间地保持正确的划桨技术动作不变和长时间快速有力的划桨而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7.
赛艇划桨动作是由提桨(入水)——拉桨(划水)一按桨(出水)——推桨(回桨)四个部份组成的,这也称为一个划桨周期。其中,拉桨是桨叶在水中划水作功的过程,它产生推功赛艇前进的动力,其余三个动作(以后简称推桨)则是组成一个划桨周期必不可少的过渡动作。在每个周期中赛艇前进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图一所示赛艇划桨周期的速度曲线图,是以专用的电子仪器于一九八三年十二  相似文献   

8.
对黄胜初于2000年建立的双动力赛艇动力学方程进行矢量推导,结果显示,在操桨过程中人体质心的移动产生无击水动力。据此,认为国际赛艇联合会(FISA)赛艇教练员培训手册(2002年版)中,单动力赛艇动力模型衍生出的三点错误之处。研究认为,国内生物力学界和赛艇界对赛艇动力学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应注重回桨技术的研究和训练,降低1桨中拉推桨时间比,提高1桨的划桨效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SIMI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中、外赛艇女子单人双桨项目(W1X)优秀运动员一个完整划桨周期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赛艇W1X优秀运动员在划桨技术周期的艇速、划距指标上与国外W1X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推拉桨时间、桨角和各关节角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赛艇W1X运动员的推拉桨时间、划桨身体姿势比较合理,建议在保持推桨动力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赛艇W1X优秀运动员低桨频高稳速划桨的技术,缩短与世界级赛艇W1X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赛艇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员借助划桨使船艇在水面上前进,它对场地及气候条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赛艇运动基础力量训练采用的是以重物质量块为阻力源的设备。专项力量采用简易耐用的以风阻为特征的练习器。但是运动员在这类测  相似文献   

11.
赛艇是奥运会传统比赛项目之一,是由一名或多名桨手坐在艇上,背向艇前进的方向,运用其肌肉力量,通过桨和桨架简单杠杆作用进行划水,使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赛艇运动是一项对力量等身体素质要求很强的项目,因此运动员受伤就在所难免,如何将伤病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使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见的损伤部位、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伤病发生的原因、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见损伤部位的治疗方法及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伤病预防原则等进行简单论述,旨在为一线的赛艇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划船运动在我国开展起步较晚,国内在关赛艇的研究自一九八五年起才有零星报道,其测定均是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进行,因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桨手们在全力划船运动时能量消耗有多大;全力划船运动时其能耗的有氧成分和无氧成分各占多少;目前我国桨手工作能力的生理参数究竟多大等问题亦未见报道。因此,阐明桨手在全力划船时某些生理学特征对赛艇训练和提高我国划船运动的竞技  相似文献   

13.
从民主德国赛艇运动员近年来所表现出的技术风格可以看出,现在民主德国教练员普遍提倡的是一种统一的赛艇技术体系。事实上,在国际赛艇比赛的各个项目中,民主德国男、女成年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划桨动作都极为相似,如出一辙。从成绩上看,民主德国运动员在这些比赛中都能出人头地,技压群英。  相似文献   

14.
赛艇是周期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划桨时,躯干重心随着活动座板的往返移动会产生消极和积极两个力量,消极力量阻碍船的前进,积极力量有助于船的前进,这两个力量处理得不好容易使船在行进中产生下沉及停顿现象。本文就围绕双桨赛艇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赛艇比赛中运动员划桨频率、心率和血乳酸值,发现比赛的强度比平常大多数训练强度大,血乳酸值高达8~14mmol/L.结合乳酸代谢的当代观点,提出了为适应比赛的强度需要,赛艇的训练应适当加大训练强度,提高耐酸抗疲劳能力,并认为这是提高训练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国际大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划桨节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现场摄影法,比较世界杯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的桨频和划桨节奏。结果显示:男桨手左右两侧的桨频比较和女桨手左右两侧的桨频比较均无差异;大赛中实际应用时两侧计算桨频无差异。动作节奏上.男桨手左右两侧和女桨手右侧无差异;只有女桨手左侧与前三者有差异,可能是女子两侧专项素质发展及技术完善的同步性不如男子。男桨手提高桨频可能靠减少回桨时间而女桨手靠减少拉桨时间获得;高桨频时男桨手容易保持水中效果而女桨手容易丢失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国家队和赛艇优势省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总结分析我国精英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特点。方法:27名运动员参与本研究,利用"BioRow Tel"系统测试五种桨频(20、24、28、32、36桨/分)下的划桨技术,测试参数包括划桨节奏、桨叶轨迹、桨力特征等。结果:拉桨时间百分比随桨频的提高显著提高;入水角、出水角和划幅在中低桨频下非常稳定,但在接近比赛桨频时显著下降;抓水打滑和出水打滑均随桨频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桨力相关的参数对桨频的变化相对不敏感。结论:我国运动员较为注重桨叶入水和拉桨前段,表现出的技术较好,而在拉桨后段特别是桨叶出水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大;临近比赛桨频时的技术同中低桨频时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训练中要解决好拉桨后段和桨叶出水的问题,并注重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桨频时的划桨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和演绎法,对国家优秀赛艇运动员动作进行摄像解析,从运动生物力学视角予以探析,并加以分类.主要结论:赛艇运动技术链概念界定;赛艇运动可分为4大技术链,即划桨启动的下肢技术链,节奏控制的躯干技术链,上肢技术链和划桨技术链;形成自身或团队技术风格才是取胜的关键.建议:研发设计活页桨,4大技术链结合合肥智能所研发的压力传感器,为赛艇技术链的定量解析与训练提供参考,提高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大赛艇运动员的划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0 m赛艇项目从基础理论分析 ,居于中等时间的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 ,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有氧工作能力和较好的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 ,而具备有单位时间内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单位时间内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越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划桨力就越大 ,成绩就越好。所以提高赛艇运动员单位时间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解决赛艇运动员划桨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1 测功仪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划桨力的影响及其训练方法( 1 )测功仪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划桨力的影响 :测功仪训练较荡桨训练、水上训练技术运用环节简单化 ,而且不受平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器材的改进,皮艇划桨技术动作也应不断改进,使划桨轨迹、膝关节的角度、推桨手完成推桨的位置、划桨的有效幅度及发力时间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