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2.
宋代乡兵中的“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先生《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5年第1期)一文,概述了从西周到明清两三千年间“社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朝代“社邑”的特点。但是,因为该文的时间跨度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时代的“社邑”都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述“社邑”》中有关宋代的一些问题,分两个专题做一些补充说明;其一是《宋代乡兵中的“社”》(即本文),其二是《宋代的秘密社会》(另文论述),聊为《述“社邑”》的续貂之作。其间或有异同,则姑备一说而已。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卷六所收《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篇,系演绎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全文约一万余字,堪称变文中的宏篇巨制.本篇凡见于九个敦煌写本,即:斯2614(原卷),卷端题“大目乾连冥救母变文并图一卷”,末署“大目犍连变文一卷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等题记;伯2319(甲卷),卷端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卷”,无后题,原文首尾完全,但其中颇有节略;伯3485(乙卷),卷端题“目连变文”,后半部  相似文献   

4.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5.
名言集锦     
△托尔斯泰:“最大的幸福是在一年结束之际感到自己年初时更加好了一点这一点上”。 (《人民日报》94年9月27日载) △苏询:“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出自“管仲论”《古文观止》第10卷)△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被之固也,且惟群臣赖之”。(《诗经·大雅·荡》)这两句话意思是说:“没有谁做好事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能够坚持到底的,如是象这样的,能够补过者少也。若有始有终,不但巩固社很,而且会得到人们的信赖和依靠”。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民…  相似文献   

6.
李圣华 《文教资料》2001,(1):140-149
明代文人结社研究是治有明一代政治、学术、文学一大关键。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 1) (以下简称郭文 )、陈豪楚《两浙结社考》( 2 ) (以下简称陈文 )二文 ,及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 ,奠定了明人结社研究的学术基石。郭文广泛搜辑明人社事 ,列目 174种 ,颇具文献价值。拙文对郭文略作增补 ,以隆、万之际诗社为主 ,数量众多的时文社和禅社不录 ,共增辑考订重要诗社 2 1种。张东沙甬上诗社全祖望《鲒土奇亭集》外编 2 5《句余土音序》 :“ (甬上明之诗社 )三举于张东沙。”陈文谓张东沙结社已不可考。郭文沿袭陈文的说法。事实…  相似文献   

7.
那是四十年前太平洋战争前夕的动荡年代。在“孤岛”上海,《鲁迅五年祭》作为《刀笔集》的第一集,由上海刀笔社编辑,于一九四一年十月出版了。出版后一个多月光景,十二月八日,日军突然袭击美军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全部占领了上海的美、英、法租界,上海全部沦为日本军事统制的沦陷区。因此,《鲁迅五年祭》一书留存于世甚  相似文献   

8.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9.
《挑山工》(小语第八册)中提到泰山三处地名,各有趣闻,现分别介绍如下。回马岭从泰山南麓岱宗坊顺盘道拾级而上,中途立一石牌坊,上书“回马岭”三字。相传宋真宗赵恒(九九八至一○二二)当年去泰山祭岭,乘马登临时,走到此处,盘路越来越陡,山势几乎笔立起来,马不能行,只好策马返程了,故立“回马岭”牌坊。五松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登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是封给松树的爵位。“五松”即指此事,并非松树五棵。而现  相似文献   

10.
清初文学家侯方域,其生平及著述后人多有撰论。但有些史实或模糊不清,或讹误袭延,或意见相左。今掇其若干,略作考证,以订前人之失。候方域最早参加雪苑社事的时间问题侯方域一生与雪苑社联系密切,雪苑社也因侯方域的社会影响而著名。谢国祯先生《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认为:雪苑社是“侯方域、贾开宗所主办”,“创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张剑慧先生《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则将侯方域“结雪苑社”的时间署于“明  相似文献   

11.
王符,东汉临泾(甘肃泾川北)人,大约生当和、安帝之后至桓、灵之际。著《潜夫论》三十六篇,唐韩愈谓为“愤世著论,潜夫是名”(《韩昌黎集》卷十二),说明《潜夫论》乃是愤世嫉俗之作。在对《潜夫论》的研究讨论中,也涉及王符的宇宙观问题,对此论者看法不一,有的说是“元气一元论”(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有的则说是“道气二元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究竟如何?有必要再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燕国材同志的《凯洛夫〈教育学〉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一文(载《教育研究》1987年第6期),给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以下简称《教育学》)扣上一个“传统教育思想范畴”的帽子而加以全盘否定,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现就燕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发表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学》不是凯洛夫个人的著作 燕文把这本《教育学》叫做“凯洛夫《教育学》”,是不确切的。 这本《教育学》我国翻译出版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48年的,一个是1956年的,不知燕文指的是哪  相似文献   

13.
殷夫早期诗作,几乎全部收入了作者一九三○年顷自编的诗集《孩儿塔》。其中,最早的一组小诗写于一九二四——二五年间,是作者十四、五岁时的试作,但已崭露诗人的头角,充满了少年殷夫对明媚春光的向往和青春探索期的苦闷。最末一首写于一九二九年秋,时,作者已成为职业革命家,故落款处题“于上海流浪中”。“题记”写于一九三○年,已是诗集编成后的事了。 《孩儿塔》诗稿原存鲁迅先生处,这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鲁迅先生所撰写的  相似文献   

14.
论柳永词     
一、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柳永是福建崇安五夫里人。祖父柳崇,是五代末年的“处士”。父亲柳宜,本仕于南唐,入宋为沂州费县令,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柳永约生于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距北宋开国仅二十多年。他的主要活动年代是在真宗、仁宗两朝。《石林燕语》卷六和《能改斋漫录》卷十六,都说柳永登第的时间是在景祐元年(一○三四)。宋翔凤《乐府余论》亦谓柳永“及第时已老”。《福建通志》卷一七五,说柳永登第后“调睦州困练推官。皇祐中(一○四九—一○五四),历任屯田  相似文献   

15.
<正> 《东莱博议》是南宋文学家、哲学家吕祖谦(1131—1181)的“下水文章”专集。其篇篇有技,段段有法,下面择其精萃者言之。无中生有法是法见于《隐公问羽数》。事载《春秋左氏传·初献六羽》:“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八佾也。”  相似文献   

16.
于志荣同志《对几条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商榷》(《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于文),在“勤而无所”条中解“无所”为“无所得”、“无所获”,“即不能取胜之意”。并说:“‘无所’是古汉语常用的固定结构,‘所’字是个特殊的指示代  相似文献   

17.
一 、关 于 2004年 的 工 作 2004年 ,在 省 委 、省 政 府 的 正 确 领 导 下 ,全 省 教育 系 统 认 真 学 习 贯 彻 党 的 十 六 届 三 中 、 四 中 全 会 精神 ,树 立 和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全 面 实 施 “教 育 创 新 五项 工 程 ”,认 真 落 实 省 政 府 目 标 责 任 制 ,推 动 全 省 各类 教 育 事 业 健 康 发 展 。 (一 )全 面 启 动 “教 育 创 新 五 项 工程 ”,各 类 教 育 事 业 取 得 新 进 展 。 2003年 推 出 的 教 育 创 新 五 项 工 程 ,是 教 育 主 “ ”动 适 应 新 世 纪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相似文献   

18.
<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昌炳兰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正_在我省部分大专院校中文系全日制学生和函授生中广为使用.然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作品的注释和简析存在一些问题,特择出一二与诸同行试加探讨.一(一)160页“须臾,梁(目旬)籍曰:‘可行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4]瞬(xu(?) n):以目示意即使眼色.《辞海》1980年版(下同1666页“(目旬)”为:x(?)n,即以目示意.《汉书·项籍传》:“梁(项梁)目(目旬)籍曰:‘可矣’!籍遂击斩守.”颜师古注:“(目旬),动目也,音舜,动目而使之也.”“瞬”读为xu(?)n通“眩”,释为“目摇”.故可知“瞬”注意“xu(?)n”为误,应读为sh(?)n.(二)16O页“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166页(注释)[28]慑(zhe折)伏:是说吓得拜伏在地,表示服从.慑:惧怕,惊惧.  相似文献   

19.
麓社简介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两区)文学社“麓社”成立于2011年1月,浊刊《麓·雅集》在校训“品位高雅.追求卓越”的精神引领下,已编辑五期.是社员们文学创作、追求梦想的园地。“麓社”曾组织社员多次参加全国作文竞赛并获奖,迄今已有数十篇习作在《新作文》《语文世界》《优秀作文选评》《作文升级》《疯狂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导》等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20.
1.“郡之贤士大夫……”郡之贤士大夫:课本注:“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那些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如此注法欠当。①《五人墓碑记》写于崇祯元年(1628)而张溥与同乡张采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创立复社是在崇祯二年(1629)因此文中之“郡之贤大夫”不可能指“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②杨建枢、张采、张溥等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创立应社,如果一定要写出“社”名,当指那些“与应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③由此可见,“郡之贤士大夫”,应直接注为“吴郡中贤明的(有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