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进行EPQ人格问卷、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试,比较分析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边缘青少年的L分显著地低于犯罪青少年,在N、E、P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边缘青少年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犯罪青少年。边缘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在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25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相关显著,并且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家庭环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预防青少年犯罪年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46名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的青少年施测。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的相关均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青少年在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各有不同,其父母教养方式也各有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Rokeach价值观量表(RVS)对2590名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从父母学历、工作性质、教养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工作性质均对青少年价值观有显著影响,父母工作性质对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而父母学历程度显著影响父母工作性质及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羞怯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2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与羞怯的关系,并探讨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羞怯、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之间两两相关显著;(2)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3)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消极和积极)教养方式与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职生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等方法,对珠海市四所中职学校一至三年级580名中职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危险行为有一定影响,可以较好地预测中职生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起到构成、引导、调控的作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所以需要从父母兴趣及期望、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着手,实施儿童创造性人格培养,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和基本执行。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社会化的进程。在家庭的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普遍认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这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特殊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犯罪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父母教养方式必有其特殊性。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研究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微系统的视角阐述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作用。以生态系统理论和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为依托,在分析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家庭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绪特点等)、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以及青少年自身因素(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等)都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且家庭特征往往通过亲子互动状况及青少年自身因素对学业情绪发挥作用。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家庭微系统影响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全面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比较了未管所和普通中学的979名未成年人友谊质量和支持性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并探讨了支持性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对犯罪未成年人友谊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犯罪未成年人在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等良好友谊质量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等良好友谊质量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的女生,在冲突与背叛等不良友谊质量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2)犯罪未成年人在陪伴与支持、规则引导和强化等支持性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3)情绪智力在支持性父母教养方式和友谊质量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心理幸福感问卷、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量表对950名城镇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与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2)家庭环境与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呈显著相关;(3)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家庭组织性、家庭知识性、父亲过分保护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联合预测城镇初中生幸福感31.6%的变异量.从而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与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两者能够有效地预测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57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越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适应性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及可能的路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283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家庭适应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家庭适应性越高,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交往焦虑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安徽3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的4种创造性人格的平均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好奇心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好惩罚严厉都与想象力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小学生的创造陛人格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影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培训与研究》2006,23(9):87-88,103
采用中国本土化的人格量表QZPS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690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进行测量,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国人人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惩罚与被试的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神经质(N)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良性的教养方式,如关心理解与被试的外向—内向(E)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这一结果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情况,研究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黑龙江省某地区两所高中高一至高三的18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情感温暖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比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型更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父母教养方式角度揭示大学生人格成因,阐释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家庭教育因素,以求促进大学生人格状况的改善。方法对山西省某高校350名2009级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测评。结果男女生人格特征在P因子和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关显著(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多项因子对大学生人格特征有预测作用。结论新时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临床心理治疗实践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个体性发展,同时个体性发展和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运用《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个体性发展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分量表、生活事件分量表对29省2450位25岁以上成人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对个体性发展影响的非递归模型成立;(2)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性发展影响更明显;(3)生活事件对个体性发展的影响大于个体性发展对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且为负向影响;(4)与综合人群相比,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性发展对个体生活事件应对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