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一、德育技术化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整个社会对教育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就连塑造学生灵魂的德育活动"技术化"痕迹也越来越明显,德育仿佛成了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活动,失去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德育技术化的现实表现主要有德育目标操作化、德育过程程式化和德育评价数量化。1.德育目标操作化借鉴朱永新、任新民《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  相似文献   

2.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3.
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全面分析影响高职德育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出发,寻求人文教育与高职德育的契合点,努力探索建设高职人文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德育更应努力凸显这一特质。近年来,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向高校德育领域渗透。对话德育的缘起有其深厚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蕴。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对话德育建构,可从对话理念人本化、对话关系伙伴化、对话场域生活化、对话文本人文化和对话方法人性化等五个路向进行。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德育问题表现在梦想追寻和现实追求的价值混合,自我关注和主体迷失的意识共存。为此,当代大学生德育应走向人为关怀,包括制度体系上的人文关怀,具体落实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创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模式,即面向全体,关注全程,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校完善基础性德育课程,积极探索校本德育课程,挖掘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追求文化浸润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德育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就是说只要找到支点,就能创造奇迹。那么。什么是中职德育教学的支点呢?多年的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人文关怀是德育教学的支点。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本质上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职德育教学只有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  相似文献   

11.
高职德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局限性、模糊性。德育概念的范畴变迁表明,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受不同时期上层建筑的主导意识、价值需求与社会导向等影响。高职德育面临价值定位被弱化、概念内涵被窄化、实施途径乏力等问题。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是回归人本价值、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性、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质量观,在根本遵循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理念思路上围绕涵养人文气质、培育科学精神、拓宽职业素质来重塑开放的"大德育观",在方法路径上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道德教育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精神家园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弘扬、心理素质的健全等已是关系到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道德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只注重外在功能的层次,如果缺少对人的精神关怀、缺少一种"真诚的道德权威",它只能是内容高尚的形式教育.因此,需要从人的精神维度重思道德教育,以精神造就品质,进行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要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德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全人教育理念,更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陈凤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141-144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有其自身特点。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应该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要善于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集体主义、医德与爱心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公民道德教育的几点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中,我们注意到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民族道德文化资源等行之有效的德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改革颇具启示意义,值得我们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